-
1 # 古城大安哥
-
2 # 樂天派c
「東坡提樑壺」,或簡稱「提蘇」,是蘇東坡製作的提樑傳世之作。
傳聞,蘇軾一生號茗茶,曾做多首頌茶詩歌,至晚年,因看不慣朝堂上的黨派鬥爭,辭官到蜀山歸隱,閒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他喜歡吃茶,作為文人多少有些講究,宋代吃茶盛行使用瓷器,但瓷器使用上多少有些欠缺,且不好放在爐上煮茶,故一直不勝滿意。
這日,蘇軾看村裡的人常用後山產的泥土燒製的陶罐用作日常生活的用具,造型古樸,甚是實用,便決心自己動手用此泥做一把吃茶的壺出來。誰知看容易做起來卻難,蘇軾一做就是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一天夜裡,蘇軾正在夜讀,書童提著燈籠來送點心,蘇軾手裡拿著書,眼鏡卻盯上了書童手上的燈籠,圓鼓鼓的燈籠卻正是一把壺的造型。心想我何不以此做一把壺來?所做就是,這一做就做到了雞鳴天亮。等到外形做好,毛病也出來了,因為泥是爛的,壺型又大,茶壺的肩部總是往下塌。蘇軾便想了個土法子,和燈籠一樣,用竹條把壺內部撐起了,等泥晾乾變硬,再取出竹條。
壺是做好了,但是壺很大,而且煮茶後燙手,十分不易拿放。蘇軾思量:看來我要再做一個壺把,但我這壺是用來煮茶的,把壺把放在壺肚顯然不妥。恰好抬頭看見屋頂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支撐,瞬間來了靈感。數日後,茶壺大成, 但見壺身為燈籠狀圓形;壺蓋圓厚,為壓蓋;壺鈕為短截枝幹;—捺底;一彎流;提樑為三叉狀:前梁呈彎弓形開叉,橫置壺肩,彎弓上連線一豎把至壺後接於壺肩;提樑為扭曲枝幹狀,與壺流呼應,飾枝幹形。是為“東陂提樑壺”
-
3 # 翡翠妞兒信玉堂堂主
提到東坡壺,妞妞不是賣壺的,家裡爺爺倒是壺的愛好者,耳濡目染,現在家裡200多把壺。我也藉此機會給友友們分享一下爺爺的壺。
東坡壺,故名思義蘇家才子東坡先生,喜歡壺,傳說他自己做了一把,肚兒圓,有提把。後來人們把這種款稱為東坡款。這只是傳說,應該不足以當真。
後來呀清嘉道年間制壺名家楊彭年改制、加工、定型,並經不斷改進,又出了新的款;汪寶根,號旭齋,民初制壺好手,擅花貨,善傳統壺式,從師汪升義,為著名藝人吳雲根、朱可心的大師兄。後來王世傑定型定名,再後來範洪泉先生。我這裡也只是搬搬資料磚,其實還有很多高手的壺那都是世界上的珍品。
那麼現在的東坡壺更精緻,去了幾趟宜興,那裡的泥料已經很多不合格,人們已經把金錢高過品質了。唯一感嘆的是好壺好泥越來越少!
回覆列表
蘇東坡對吃有講究,於是有了東坡肉。他同樣喜歡吃茶,對吃茶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於是,別出心裁設計了“提樑壺”的樣式。
傳說,晚年的蘇東坡性子比較豪放。像這個時期的《寒食帖》,我們都知道,寫得真叫一個蒼涼奔放。而蘇東坡喜歡遊山玩水,有著好茶,有了好水,於是,在吃茶這件事上,他就漸漸覺得有一點美中不足:壺太小了!壺都太小,怎麼辦呢?
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對,自己做茶壺自己用!他叫書僮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必要的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看似容易做卻難,蘇東坡一做做了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
一天夜裡,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棍,撐在燈籠壺肚裡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棍拿掉。
燈籠壺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把。蘇東坡覺得: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別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側面肚皮上,火一燒,壺把就燒的烏漆墨黑,而且燙手。怎麼辦?
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的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說:「有了!」趕緊動手照屋樑的樣子來做茶壺。
經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作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樑壺」。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樑壺」,或簡稱「提蘇」。這就是提樑壺的由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