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坤忠120

    應該是司馬炎先篡位,孫休後才死。252年東吳大帝孫權去世,幼子孫亮繼位,時年十歲,在位八年被逼自殺。260年孫休繼位,在位七年。司馬炎265年建立晉,孫休267年死,正史三國演義都是一樣的。

  • 2 # 巢州月

    正史是這樣的:

    孫休生於嘉禾四年(235年),死於永安七年(264年)七月二十五日。司馬炎在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篡位。

    應該是孫休死了1年半之後,司馬炎才篡位的。

    因為司馬炎篡位時間與孫休死亡時間過於接近,加上當時寫作條件的侷限性,羅貫中有可能錯認為孫休死於司馬炎篡位之後了,只能按照這個錯誤認識寫下去。

    如果羅貫中明知孫休死於司馬炎篡位之前,卻在《三國演義》裡故意寫孫休死於司馬炎篡位之後,目的只能解釋為:這使小說故事情節更跌宕起伏。

  • 3 # 最愛肉丸子先生

    首先來看看《三國演義》對於孫休之死是怎麼寫的

    《三國演義》第119回為“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其中前半部分寫的是蜀漢滅亡後,姜維想利用鍾會復國在蜀地叛亂而死,後半部分則講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禪位。

    到了《三國演義》第120回就寫道“卻說吳主孫休聞司馬炎已篡魏,知其必將伐吳,憂慮成疾,臥床不起,乃召丞相濮陽興入宮中,令太子孫(上雨下單)出拜。吳主把興臂,手指(上雨下單)而卒。”

    如此看來吳景帝孫休之死由於害怕司馬炎篡魏(發生在265年)後南征而死。

    孫休之死在正史中是如何記載的呢?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為:“(永安)七年(264年)……癸未,休薨。”對於孫休之死就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不過《三國志》之前記錄了蜀漢滅亡到孫休病死的這一年多(263年-264年),吳國發生了很多叛亂事件,下面一一列舉:

    1、263年五月,交阯郡吏呂興等謀反,殺太守孫諝 ;

    2、263年十月,蜀漢求救於東吳,孫休派丁奉督率軍救援蜀國;

    3、東吳還在路上就得知蜀主劉禪投降,雪上加霜的是呂興也投降了曹魏,交阯也成為了魏國的領土,此時東吳完全被魏國給包圍了。

    吳國被包圍後,吳帝孫休一來比較焦慮,畢竟魏國勢力強盛,吳國和蜀國的勢力是相當的,如果魏國乘勢而下滅吳也是有可能的。

    蜀漢滅亡後,孫休壓力極大,威脅無處不在,他宣佈大赦全國。264年二月派兵進攻魏國巴東守將羅憲;四月魏國襲擊了句章,掠取官吏、財貨及男女百姓二百餘口;七月,海盜攻破海鹽,豫章郡百姓又造反;魏國侵犯吳國西陵以解羅憲之圍。

    雖然吳景帝想積極進取,大破被包圍之勢,但是內憂外患使得他焦頭爛額,264年七月末孫休得急病而死,孫休死因應該是蜀國新亡,孫休內心壓力極大,所以導致暴斃的。

    為何《三國演義》中說孫休死在司馬炎篡魏之後呢?

    從正史史料可見,孫休死在蜀國滅亡後一年,司馬炎篡魏之前半年。《三國演義》不過是一部文學作品,其中很多事情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

    記載孫休死在司馬炎篡位之後,一來更能顯出吳國的內憂外患,為小說快速完結做鋪墊;二來,顯出吳主的懦弱,強調吳國滅亡的必然性,其實吳國在蜀漢滅亡後還維持了17年;三來,就是突出司馬炎的狼子野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小璐勝訴之後樂於慈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