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黔說事
-
2 # 雞毛蒜皮的事
《伯牙琴》宋末元初道家學者鄧牧著詩文集。在自編詩文集《伯牙琴》,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武器,猛烈抨擊現實社會。伯牙琴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據說後來子期死,伯牙遂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因以"伯牙琴"用為痛悼知音惜其難遇之典。
-
3 # Dong哥
鄧牧在 《 伯牙琴 》 一書中 ,多次提到 "道 ",表現了他對道的嚮往及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牧將自己對道的理解與對政治、人生 、 社會的思考結合起來 , 也正是為了解決宋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 在《 洞霄圖志 宮觀門 》 中 , 鄧牧開篇就對道家思想的精髓 ,即 "道 "與 "無"作了評論 ,他說 : "夫得道之士以無何有為鄉 , 太虛為家。日月之光華, 煙雲之變化 ,湖海山嶽之浩瀚嵯峨, 不過目睫間所寄物爾 , 何待佔一丘一壑之勝 ,營一宮一室之安 ,與編戶雜處於人間世耶,良由古道日微, 淳風不競, 馳情嗜慾者豈知有清靜可宗 , 抗志功名者豈信有神仙可學 。是故太上設教, 聖皇潛心 , 黃帝問道崆峒。"這就是說 ,既然"無"是道家之精華, 華麗的宮觀建築就不是道家的嚮往 ,那些沒有領略道家思想之核心 , 而只得其表皮的人 ,非真道家耶,因此鄧牧對道家思想的理解是非常透徹的 。
鄧牧自稱為 "三教外人 ",大概只是想表達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 不願與其他人為伍 ,尤其是不願意與蒙古統治者合作 ,藉此發洩自己的憤懣與不滿情緒 ; 他想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卻又不得施展, 只能在一種理想的社會中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換句話說 , 他想借助道家思想超脫現世社會 ,卻無法超脫 , 因為道家思想本身也是一種治世方式 。在鄧牧的思想中, 我們看到了現實與他理想的差距, 期盼改革社會卻又無可奈何的困惑 。這種反差極大的思想, 正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正是鄧牧對道家思想的透徹理解 ,並進一步證明了道家思想是鄧牧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
4 # 成語尋幽
《伯牙琴》是宋末元初道家學者鄧牧所著詩文集。他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武器,猛烈抨擊現實社會。
鄧牧(1246年-1306年),宋末元初道家學者、思想家。字牧心,號文行,世稱“文行先生”,浙江杭州人。
鄧牧在《伯牙琴》一書中多次提到“道”,表現了他對道的嚮往和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哲學上,鄧牧認為,“無”是道家思想的精華;關於生死,鄧牧認為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可改變的,這一觀點是道家思想的集中反映;關於名利,他輕名利重自然,其思想基礎仍是道家的“無”;在政治上,他的表現就是“無為”,與老子所向往的“小國寡民”是一致的。
鄧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異端思想。他與統治階級的御用思想相背,不與當權者合作,對傳統思想進行極度諷刺和批判。
總結一下,鄧牧在政治上要求無為,在社會上要求和諧,在人生上強調個人價值和生命的珍貴,等等。
今天看來,鄧牧的思想在當時也許是最先進的,他是要解決宋元之間的社會矛盾而提倡的思想和主張,但是那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尤其是他繼承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應當受到批判,因為這是老子的消極思想。
回覆列表
過於追求完美。伯牙在彈琴,鍾子期聽他彈。伯牙正彈奏到意在描繪泰山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高山)說:“彈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會兒,伯牙又彈奏到意在描繪流水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江河)又說:“彈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蕩蕩的江河!”
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萬分,拉斷了琴絃,把琴摔破,併發誓終身不再彈琴。他認為這個世上沒有值得再為之彈琴的人了。
不僅僅是彈琴這樣,對人才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雖有能人,而不能以禮相待,為什麼要求人才對你盡忠呢?就好像不善於駕駛車馬,好馬也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