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遇而安41432

    記得中央臺看過一個紀錄片,裡面說鐵鷂子裝備的是靠冷鍛工藝做出來的鎧甲,又輕又堅固。至於戰績嘛!主要是宋遼送人頭都太會送了。

  • 2 # 碧水青山0

    《宋史》記載:“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平夏,當時平夏城)

    鐵鷂子,西夏李元昊的重甲騎兵部隊。最初是李元昊貼身護衛隊,後來發展成為西夏衝鋒陷陣的一把先鋒尖刀。

    鐵鷂子是一人一騎的重灌鐵騎,個個勇武善騎馬,馬與人都披重甲,宛如一輛冷兵器時代的坦克,槍刺刀砍也不怕。

    據沈括《夢溪筆談》中描述,鐵鷂子鐵騎使用的兵器——鋒利無比、寒氣逼人。是用當時最高科技——“冷鍛工藝”即在常溫下經過摺疊鍛打加工出的新型材料製作而成,這種材料強度硬、精度高,表面質地光滑。鐵鷂子馬與人渾身披護的“重甲”,沈括稱之為“瘊子甲”,沈括用“瘊子甲”做實驗,結果發現:“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

    鐵鷂子騎兵,是一支三千人馬的重騎兵軍團,分為十隊,每隊300人,各隊隊長,“皆一時之悍將”,總領隊將軍更是國家柱石。鐵鷂子成員靠世襲,或少數其他騎兵中的精英,象徵榮耀、勇武、勝利。

    鐵鷂子騎兵戰術靈活,分散則在戰場遍地開花,聚攏則對敵人狼群撲食。平原馳騁作戰,是鐵鷂子騎兵的強項。與強敵作戰,鐵鷂子都是衝冒奔突的開路先鋒,再配以騎兵、步兵。

    在12世紀前後,鐵鷂子幾乎所向披靡。 宋與西夏交戰幾次後,被逼無奈之下籤訂屈辱條約。在鐵鷂子騎兵開路衝殺的西夏軍面前,遼、金及其他少數民族軍隊,也無計可施。雖然宋、遼、金也曾紛紛仿照組建自己的重灌騎兵,但作戰力依然是差強人意。

    鐵鷂子重灌騎兵,最大缺點是人數太少,一是西夏國小人少,二是高科技也限制了兵器重甲的產量,從而影響數量。在平原作戰,集體衝鋒優勢巨大,山地作戰則顯得笨拙,而難以發揮其水平。

    122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率大軍發動了滅夏之戰。

    與蒙古騎兵比,鐵鷂子只有新式材料打造的兵器佔優,成員騎術雖能說旗鼓相當,可重甲讓人無法靈活運動,另3000兵力在10多萬蒙古騎兵面前,幾乎忽略不計。蒙古騎兵都是三、四歲時開始練習馬術,都一個個都精通“馬背翻轉”。而且每人都配備四匹戰馬,即使遇襲,靈活地翻身避開,只要人不受傷,就可以短時間能換馬重新上戰場。

    故而,在蒙古兵面前,鐵鷂子根本不敢搞平原突擊作戰。3000人馬的新式材料兵器無論多厲害,也砍不壞幾萬把蒙古彎刀與狼牙大棒。

    隨著西夏的滅亡,神秘的鐵鷂子也成了傳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共8個班,1-7班美術課是專職教師,就8班是一個英語教師教,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