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年雯帶
-
2 # 使用者361083666777
記得,埋藏在心底的青春的回憶。36歲,記得剛上大一時還會和同學書信聯絡,那會兒通訊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手機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同學才有,所以寫信還是很流行的,每隔幾周收到朋友的來信,不管什麼內容,單單是收到信就很美了,甚至是有點自豪感,那種高興勁兒是無以言表的。再後來慢慢是QQ聯絡,每週固定時間網上約會影片,也挺美的,缺點就是對於學生黨來說費用不低。再之後就是手機的普及了,一開始是煲電話粥,再後來就是現在的通訊高速發達了。想想還是那會兒美,距離產生的美是心底永遠的美!
-
3 # 揹包旅行中
在我的中學時代交筆友是一種潮流,我也交了筆友,那時候不像現在的網路時代,那時寫信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收到來信當然是更愉快的事情。彼此分享著身邊有趣的事情,在學習上也彼此交流。那時的友情很真、很難忘。到現在還收藏著筆友的筆墨跟書信。
-
4 # 紹靈
書信,筆友,文學夢——那時我們正青春!
電話、移動通訊的普及,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的興盛,早已取代了書信交流,也疏遠了那個難忘的時代。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十年浩劫剛剛結束,粉碎了四人幫,國家百廢待興。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制度。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祖國迎來了科技的春天。
緊扣時代脈搏的文學藝術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
一大批歷經十年動亂洗禮的老作家,再也按耐不住心靈的磨難激起的創作衝動,惟一能舔舐靈魂傷痕的,只有重新拿起筆一吐為快,於是,傷痕文學興起。
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也迅速掀起了文學創作的熱潮,人們禁錮已久的頭腦開始活躍,紛紛拿起筆桿子盡情揮灑噴發的情感。
各種文學刊物成了專業作家以及文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夜以繼日地寫稿、投稿,作品發表後,更為忙碌而最幸福的事莫過於閱讀以及認真回覆那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封封讀者來信了!
辛勤筆耕不輟,偶爾見諸報刊的小豆腐塊“大作”,日益催生作家夢的不斷膨脹。在那漫長的“爬格子”(那時寫作用鋼筆和方格稿紙,一個字佔一個格,投稿要求,便於計算字數)歲月,確實結交了不少相互欣賞,相互鼓勵的文學筆友。也參加過不少文學筆會。
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容至今還歷歷在目,那一串串響亮的名字還時常在腦海浮現,可謂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記得有一位叫雷婷的筆友,他是一個其貌不揚,個頭矮小,面板黝黑的男孩。那年夏天,一個禮拜天的上午,我們邂逅在縣城新華大街一家文學期刊攤。
回想當時的情景,他穿著一雙涼鞋,穿了襪子,最吸引我的是他那雙襪子左右腳後跟都有一個明顯的磨破的洞,破洞邊緣已經開始捲縮,絕不是今天為了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的小清新故意設計的!
聊了一會兒,也就相識了。他讀中學時就開始喜歡上了文學,立志當作家。後來我們就保持書信來往,多次在縣文化館參加縣文聯舉辦的文學青年筆會。我們就是在那時成為筆友的。後來,雷婷高中沒畢業就被廈門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少年班)破格錄取。
時光荏苒,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雖然和那時的筆友早已天各一方,中斷了聯絡,但,每每想起那個年代的純情,寫過的一封封書信,認識的一個個筆友,還有共同編織的文學夢,彷彿在品嚐一瓶陳年的老酒,沁人心脾,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畢竟,那時我們正青春!
-
5 # 鋒火小咖
這個應該是90後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種交友方式吧。
在朋友的推薦下,通常是異性之間的交友方式,原因不詳,不知道為什麼人們會熱衷於它。
可能是因為在資訊匱乏的時代,朋友越多路越寬的一種內心需求。
筆友,顧名思義,以文書會友。在相對陌生的人面前,很多不敢說的話,變得敢於說出口。
總之,書信方式我用過,並且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回覆列表
本人今年大二,記憶中唯一一次寫過信的是初中時候。那時候暗戀一個男孩子,有沒表白的膽,只能寫寫情書了。寫了好幾次,不過人家一次都沒看。每次紅著臉把信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