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3611886033
-
2 # 傅船山
錦囊妙計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段子,妙計妙不妙,就在於對事情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準不準。準就是妙,不準就是不妙。
三國演義的錦囊妙計不少,但這樣的錦囊妙計,一方面說明了諸葛亮的神,他預測的很準,但另外一方面也限制了部將的作為。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說的就是派出去的將領應該相信他,讓他自由發揮,給予精囊妙計,有時會起到一個限制的作用,不利於他臨機發揮。
-
3 # 潘不安講究史
說起這錦囊妙計,我還記得多年之前,有“專家”分析趙雲實際是女的,其中重要依據就是諸葛亮總是喜歡送趙雲錦囊妙計。而在古代錦囊都是送女子的,如果趙雲是男的,應該是錦盒妙計。可是我看正史,沒見諸葛亮給過錦囊妙計,而演義中,諸葛亮又是給誰都是錦囊。真是奇怪啊!
所以,錦囊妙計實在是演義小說為了突出戲劇效果而虛構的,只是讓人覺得諸葛亮未卜先知,算無遺策,僅此而已。諸葛孔明一生唯謹慎,是不會做出這種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事情的。
我估計錦囊妙計主要來自於古代的錦囊“泥封”。古代早期,紙張還未發明,文字主要記載在竹簡上,為了方便儲存,我們在電視上也應該看到過,竹簡都會被放在錦囊當中。而一些重要的檔案,就會根據不同顏色的錦囊進行區分,然後用繩子紮緊袋口,再用泥封口,並蓋上印章。
這種方法可以保證檔案的機密性,估計小說家們受此啟發變成了錦囊妙計。而歷史中的錦囊妙計大多以訛傳訛,我知道有史可考的類似於錦囊妙計發生在曹操身上。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記載:“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曹操徵張魯,留張遼、樂進以及李典留守合肥,防備孫權。而曹操寫了一條命令給護軍薛悌並署明,孫權來了才能開啟,結果孫權帶了十萬人攻合肥。眾人開啟命令,上面寫著:“若孫權來了,張遼和李典出戰,樂進防守,護軍不得和孫權交戰。”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曹操的“錦囊妙計”並非是未卜先知,而是張遼和李典兩人有名的不和,孫權來了,兩人可能誰都不服誰,如果把這個命令早和他們說了,時間一長難免影響弱了,等孫權打來兩人還是要吵。不如等危急時刻再讓他們開啟,才能讓他們能夠暫時拋棄嫌隙,遵守命令。
-
4 # 情歡江川
所謂錦囊妙計,是在正確分析事物矛盾的基礎上,準確預見事物發展的過程及結果。三國中的錦囊妙計並非那麼神奇,也是對事物矛盾發展的起因,過程,結果的預測。東吳招親孫權不安好心。不去,不利於吳蜀聯盟。去了,劉備安危有虞。諸葛亮以三招破之。一是弄假成真。到東吳後,首先拜見國母國丈,滿城皆知孫權的妹妹招親劉備,迫使孫權假戲真做。二是去危保安。國母和劉備的新婚夫人是劉備安全的屏障,劉備緊依她們使孫權不敢下手。三是激將回歸。諸葛亮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在東吳風流一番,帶著夫人安全至蜀,只可憐了孫權賠了妹妹什麼沒得到幹氣一番。歷史真有孫權招親劉備一事,只是演義用故事渲染出來帶有神秘色彩。但仔細分析都在矛盾的情理中,並未有特別之處。大勢講方略,小事講計謀,諸葛亮算計劉備入吳招親的“錦囊妙計”的本事應該還是有的。曹操給張遼等人敵軍來犯時才能開啟的木匣,是根據他們平時的不和,明確戰時的分工而一致禦敵,木匣的神秘功用代替了曹操的戰時指揮。聰明人平時處事都有幾個“錦囊”並不神,是在實踐歷練中長出的才幹。
回覆列表
【錦囊妙計】在古典小說裡也是常用的描述。三國三方都有謀士(現在叫參謀長)獻計獻策,臨陣可以隨時採用而克敵制勝。志書【三國志】也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但是,作家羅貫中的具有很高的【演義】能力,把【三國演義】寫得【傳奇】而又【神化】。所以,常常用【錦囊妙計】來插入戰爭的前奏。使讀者越讀越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