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商隱原詩是後者,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改成了前者,到底是哪個效果更好呢?好像前者語言更自然,但後者雖然語言稍遜前者的自然,但更有意境,而且畢竟得結合整首詩看也更真實。這
8
回覆列表
  • 1 # 文化鳴鯢二尺布

    因為從高中時候開始看曹雪芹的《紅樓夢》小說,後來又看了好幾遍87版電視劇,裡面無不有一個畫面和一首詩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那就是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被老太太、鳳姐、寶玉、黛玉等人帶著,一起在園子的湖裡坐船,黛玉因聽寶玉說要拔掉湖裡的殘荷枯葉時,說了句“我本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一句比較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你還非要拔去。” 當然寶玉最後肯定是不捨得拔了。

    當然這句詩我是在看紅樓夢時第一次聽說的,被我們弱風扶柳的林妹妹這麼一說,立刻覺得 哇!好有多愁善感的詩意啊,所以每次和朋友在秋天出去玩的時候看到枯萎的荷花,都會假裝很高雅地念上這麼一句,直到有一次碰上了個有文化的朋友,他說“你讀錯了,不是殘荷,而是枯荷”

    我立刻陷入蒙圈狀態,難道你在質疑曹雪芹?後來我們專門坐在亭子裡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訊,並還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兩個字的差別討論。原來這首詩出自李義山(也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檻,讀音同“見”)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標題中的崔雍崔袞是李商隱舅舅家的兒子,舅舅病逝,兩個兒子因為距離遙遠而沒能在身邊,發喪完舅舅後,李商隱又孤獨一人地想念著已經逝去的舅舅和兩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表兄弟,因為距離的遙遠,而寫下了這首相思感傷的詩

    後來查資料時發現很多人都被紅樓夢給誤導了,所以也有很多紅學專家指出了這可能是曹雪芹的一個基本的文學常識錯誤,也有 紅學專家為曹公開脫,說這是作者原本這麼寫的,就是要透過不太喜歡李義山的林黛玉的嘴裡說出來,不管如何吧,我們確實很多人被這句詩給誤導了,直到那天朋友糾正了出來,我們在想為什麼李義山當時不用殘荷,要用枯荷呢?

    以下是個人的見解,因為作者已經交代了這是秋天,秋天的荷葉已經泛黃枯萎了,七零八散且又枯黃殘狀,也就是秋天池塘的枯荷已經包含了“枯”和“殘”,因為秋天的“枯”一定會導致“殘”;而“殘”字範圍就小了吧,夏季荷花盛開的時候,因為人為原因或是惡劣天氣原因,荷花荷葉受到破壞,也可以稱之為“殘荷”,但不管怎麼破壞夏季的荷,總不能呈現出“枯”,所以因這兩個字包含的範圍大小,對應前面秋天的季節,作者用“枯”字 比“殘”字更真實、應景應季

    其實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又想到之前一位學美術的朋友說過“西方的藝術講究寫實,而我們中國講究先虛後實或者虛實結合”,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意識裡,喜歡借物借景等虛物,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麼李商隱的這首詩裡就很好的詮釋了我們中國傳統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兩句,他想點明自己跟表兄弟空間距離太遠而思念,偏偏上來不直接寫明,而是藉助駱氏亭邊上的竹林、船塢和流淌的湖水作為開題,然後再說明自己和親人“相思迢遞隔重城”,當然詩人這麼安排也是為了點明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

    那麼後兩句就是要寫自己對錶兄弟親人的思念,這就看出了古人智慧的高超,我不會向西方人那麼直白的說“我想你們了”,而是借景抒情,先搬上來一副淒涼寒意、陰沉悲傷的畫面“秋天陰雨濛濛不散去,秋霜也跟著推遲了”,一下子就能讓人感受到本屬於秋天自有的那種季節性寒意,但因為前兩句的交代,你會從季節性天氣的寒意,漸漸地寒涼到心裡去

    最後一句真是神來之筆,難怪一直不喜歡李義山的林妹妹都誇“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句詩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間啊,因為距離遠,無法 和親人見面,這悲涼的秋陰,更是陰涼了我的心,我對你們的思念,只能轉化為聽著寒冷的秋雨打著本就枯萎的荷聲了,秋雨打著枯荷,更進一步顯出悲涼悽慘。

    真的,當對著紙質書來回品味這句話詩的時候,真的能夠替作者感受到親人離去、親人不在眼前、仕途又不得志的那種百感交集的傷感

    也是閒著沒事,有感而發,敲了這些有的沒的。敲完後決定還是再找幾首小時候學過的古詩詞,突然發現古詩的那種魅力真是等成人了以後才能體會和感悟,小時候再怎麼理解,因為缺少生活閱歷,也只是明白詩人在寫什麼,只有等有一定生活閱歷了,才可能會慢慢地想詩人當時在想什麼?怎麼想的?在哪裡想的?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名槍mg42通用機槍為什麼戰後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