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已醉夢難醒
-
2 # 農鴿農藝
小麥赤黴病接點防治策略
近幾天大家都在談小麥赤黴病的防治,都提到防治時間是小麥揚花期打藥,但近兩年筆者觀察調研,很多打的藥沒問題,也是見花打藥,可赤黴病還是沒有控制住,問題出在哪裡呢?
關於赤黴病防治筆者連續四年一直在不同田塊,不同時間段,不同溫度,不同農藥做了很多實驗,總結出小麥赤黴病預防好壞跟用施藥技術、溫度關係很大。發現農民在防治小麥赤黴病時存在很多精準技術問題。
1、選藥最關鍵,當前防治小麥赤黴病效果比較好的主流藥劑為:戊唑·咪鮮胺、戊唑·多菌靈、戊唑·吡唑醚菌酯,戊唑·氰烯菌酯、戊唑·丙硫菌唑,這幾種藥劑還能兼防小麥白粉病、鏽病、紋枯病;好多出現亂用藥,不會選藥。
2、打藥的劑量、水量嚴重不足,很多廠家為了價格競爭,半畝地劑量推廣一畝地,特別是當前市面上一些套餐,四五包,殺菌劑都是10克,推廣一畝地,劑量嚴重不足,還有一畝地兩桶水只打一桶水,防效很差;
3、防治次數不夠,真正預防小麥赤黴病一般需要三次,返青拔節期、揚花期、灌漿期,很多防一遍,最多兩邊,出現漏防。
4、防治時間接點不精準
最重要的第二遍揚花期,這個都知道,但往往問題就出在這個揚花期上,正常溫度條件下,揚花期30%開花時是最佳防治時間點,但有時候溫度反差太大,揚花期有時低溫8度~14度,高溫可達16~25度,所以小麥揚花受溫度影響可能造成揚花期推遲或提前,問題就來了,溫度過低一定要推遲3~5天預防,溫度過高,一定要見花打藥,提前2~4天,確保病菌侵入小麥花絲之前打藥。
信不信,不妨試一下就知道了
小麥赤黴病是小麥上一種流行性病害,主要分佈於潮溼和半潮溼區域,尤其氣候溼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小麥感染赤黴病後品質降低,籽粒乾癟,出粉率降低;嚴重危害將使小麥將失去商品價值。
一、發病原因。
1、氣候因素。小麥赤黴病發生與溫度和天氣關係密切,即:當春季平均氣溫9℃以上,持續3-5天陰雨天氣,雨量達12毫米以上,此時若恰遇小麥揚花期,即可造成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和流行。
2、管理因素。 偏施氮肥、田間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氣性差,使田間溼度相對達到80%以上,容易為赤黴病的流行創造條件;還有就是選擇的小麥品種差異大,很多品種不抗赤黴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
二、綜合防治措施。
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於治,赤黴病發病傳播速度非常快,一旦發病,治療效果甚微,只能提前預防。
小麥赤黴病發生時期一般集中在揚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正常小麥的揚花期),用藥的最佳時期是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5%)。若抽穗期天晴、溫度高,麥子邊抽穗邊揚花,那麼齊穗期就可以用藥;若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麥子先抽穗後揚花,宜在始花期用藥;抽穗期若趕上連陰雨天氣,赤黴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雨隙多次噴藥防治;若使用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
三、推薦防治用藥。
1、戊唑醇咪鮮胺。 經試驗推廣,發現戊唑醇、咪鮮胺對小麥赤黴病防治效果較好,且價位適中,同時能促進作物生長,價效比高。 戊唑醇、咪鮮胺是一種三唑類高效新型複合類殺菌劑,在植物體內具有內吸傳導性,兼具保護、治療作用,此外還具有促進作物生長的作物,達到防病、提質增產效果,持效期比較長。
2、25%氰烯菌酯。25%氰烯菌酯懸浮劑具有內吸及向頂傳導活性,可以被植物根部、葉片吸收,在植物導管中以短距離運輸的方式向上輸導;氰烯菌酯對由鐮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對小麥赤黴病有很好防效;並且可以與常見殺菌劑復配使用,沒有互動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