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昨夜夢迴
大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而為了加強皇帝集權,朱元璋特設立了一個內閣制度,這個制度很牛逼,相當於把宰相給去掉了。
那麼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開始的時候,內閣很好用,但是用久了,內閣也會產生問題,內閣首輔門生遍地,也能左右皇權。
於是,對於京城的官員,要有一套考察制度。
大明朝對於文官的考核,有兩種形式,一是京察,二是外察。顧名思義,外察是考察京城以外的文官,京察是考察京城內的,而京察,又成內計。
洪武十四年,京察之法誕生。
所謂的京察,就是給這個官員打分,五品官以下,衙門正官考察下就好,五品官以上,就得由皇帝親自裁定。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京察確實是給了京城文官,一個警示作用,清潔官場挺有用的。
到了朱佑樘這個明朝皇帝時(他就是那個只有一個老婆的皇帝),京察又有了些許變化,規定六年一考,四品以上的官員自己給自己一個相對中肯的評價,再由皇帝根據錦衣衛的一些打探,來決定是否還要他當官;五品以下由吏部和督察院一起來核定。
不過,明代實行的南北兩京制度,因此京察也有南北之分,由於朱棣造反成功後定都北京,所以北察相對來說,重要一點。
明代對官員的考核還算是比較頻繁的,在外的一般三年一考察,在京的一般六年一考察。對官員的考察制度,最初的目的一般都是是對官員隊伍的一個提醒和淨化,但是從歷史看來,這種考核,反而成為了官員們爭權奪利的溫床。
張居正
從制度上來說,考核分三個等級,用現代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優秀、合格和不及格。其中優秀的評價可以幫助一個官員在仕途上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籌碼,而及格或者不及格,都有可能對仕途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一般來說不合格的評價以“不謹”和“浮躁”為主要代表。但是這樣的詞只是某一特質的形容詞,而不是對這個官員具體哪裡不好作出的評價。以這樣的語言作為評判,在京官考察之後出現冤案或者其他暗中操作的情況,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科場
第二,除了影響未來的升遷,京官考核一般還涉及到當前的福利。眾所周知進入官僚體系以後,不止個人,整個家族都會受到榮耀,當考核出問題的時候,原本對官員父母和先祖的封號也會被收回。這意味著,考核一過,官員個人的生活也很可能面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差別。另一方面,京官不是“吏”,而是透過考試計程車大夫,他們是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來說,名聲不可謂不重要,一個考核的差評,在名聲上意味著巨大的衝擊,不合格的官員很有可能再也進不到過去的圈子裡。
嚴嵩
所以,京官考核不可謂不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官員們的命脈。所以,在制度之外還留有很多解釋空間的情況下,這種考核就漸漸被官員利用,攻擊自己的對手。比如在明朝中後期,著名的嚴嵩和張居正,都已經公開的使用京官考察的方式清除異己。這種現象造成了官場的混亂和烏煙瘴氣,各種舉報、誣陷的事情都出現在考察期間。在考察結束以後,結果並不會立馬影響到官員的去留,處罰也不會立刻下達。
可以這麼說,京官考察是明朝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的執行牽扯著朝政的安穩和官員的穩定,也成為政治運作邏輯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其自帶的不穩定性,直接導致了明朝後期產生黨爭,最終動搖了統治的基礎,所以監察和考核制度的重要性,絕不應該僅僅侷限在程式過程上。
【參考資料】
《明實錄》
《細說明朝》
《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