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雨娛樂

    邵氏兄弟”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製片路線。邵逸夫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邵逸夫很瞭解一般市民觀眾的心理,以及觀賞習慣和興趣,他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為取捨,因此“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準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紀錄為依據。

      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等。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萬人斬》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

    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

    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閒情逸致上電影院。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當邵氏後來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 2 # 桃子big

    邵氏的武俠電影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絕對是炙手可熱的,但隨著TVB的崛起和電視劇越來越好看,觀眾也漸漸地被分流了!

    每次看邵氏的電影,我看到片頭就想笑,詳見邵氏公司的Logo==

  • 3 # 精彩搞笑電影片段放送

    桂治洪是七十年代邵氏旗下一名重要的導演,所拍的電影題材廣泛,包括犯罪、靈異、武俠、豔情等;其中尤以社會犯罪及靈異型別電影最為人稱道。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反建制的先鋒——桂治洪”單元,導語便闡述了桂治洪這位長期被影評人、香港國際電影節所忽略的邵氏導演,並展映了他的《憤怒青年》、《蛇殺手》、《成記茶樓》、《萬人斬》等多部代表作。在桂治洪開始擔任導演的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正是邵氏與嘉禾兩大公司競爭的如火如荼的時期。嘉禾先後有李小龍、許冠文、成龍等,並以衛星制的方式支援電影創作者的自由發揮;而大片廠式的邵氏也試圖在這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試驗,如風月片、科幻片等型別片的興起,在吳昊主編的《邵氏光影系列·第三型別電影》的前言便直指“在六十年代後期,邵氏雖主力製作武俠片,仍不忘開闊電影題材,嘗試新品種,令型別電影紛起,風雲際會,一時無兩”。桂治洪,便是在這“第三型別電影”興起時的新導演,並在探索型別的過程中不斷的融入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注。

  • 4 # 老片推薦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

    早期的邵氏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壟斷當時的各類影片的市場,從另一方面來說,邵氏當時人才濟濟,百花齊放,不論從編劇、導演、演員幾乎壟斷所有當時最好的,給觀眾們帶來眾多精良佳作。

    後期的邵氏就有些固步自封了,導致眾多人才流失,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那個年的的電影簡直也是一個爆發期,一個邵氏無法滿足觀眾的需要,而且邵氏因為幾乎壟斷的市場對人才的薪酬也不是到位,或者沒有給予新興導演或者演員更大的發揮空間,(這中間就有洪金寶、徐克等等)於是人才們紛紛脫離了邵氏,自成公司與邵氏進行分庭抗禮,蠶食的當時邵氏一家獨大的市場。

    這裡著重推薦一下邵氏的電影《五毒》,懸疑氣氛到位,武打招式新穎,這部是由導演:張徹 編劇 張徹 倪匡 共同打造的影片,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河補習班》能讓光線傳媒觸底反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