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C英語口語習得社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中式英文Chinglish在作怪。學好英語口語一般要1-2年,而且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目前比較好的二語習得可理解性輸入、母語沉浸式創造英語原生環境、與發音標準地道的老外(或中國教師)等學口語形式都是不錯的。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英語口語是一項技能,就像我們學游泳、學騎腳踏車、學跳舞、學開車等技能是一樣的,重點要關注聽說能力和培養英文/英語思維!只有養出英文思維才能真正學好英語口語,實現中英文自由切換,整個過程中沒有中→英翻譯的痕跡,不會人為創造Chinglish!

  • 2 # 外語那點事

    漢語翻譯成英語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一一對應的翻譯的過程。

    最高效最正確的翻譯方法,實際上是先用自己的母語,對我們來說也就是漢語理解文字的意思,在理解意思以後,在用英語去表達對應的意思。

    這樣的翻譯才能夠起到傳達意義的效果,否則翻譯出來的文字有可能只是中國的翻譯人員能夠看懂,但是外華人並不能夠真正理解。

    比如說在難度比較大的文言文翻譯英語上面,我們實際上並不是把漢語的文言文翻譯成英語的文言文。而是先把文言文用中文語文的方法理解透了,知道了文言文的現代漢語意思以後,再根據現代漢語意思翻譯成英文的日常表達。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保持文言文的口感,有可能會考慮押韻,這就涉及到用外文的再創作。

    還有一些類似的情況是在於成語的翻譯上面。不管是從英文的成語翻譯到中文,還是從中文的成語翻譯到英文,都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而是找對方語言中相同意思的成語和習語作對應。

    比如說,英語中有一個成語叫做a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 以前的翻譯家給了一個非常牽強附會的翻譯,叫做一燕不成夏。很多華人看到這個照出來的成語,都覺得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個成語被學術派特別的推崇,其實根本不好。

    實際上,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能單憑單一的現象就判斷事物的發展。所以我們華人更熟悉的表達是一葉何以知秋。

    反過來的如果說我們口語中說的他“很牛逼”。你肯定不能寫成He is Newbee。這樣翻譯,你還要花更多的口舌去解釋什麼是Newbee,而且沒有看過相關中式英語的,外華人根本就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正確的翻譯只能是he is awesome.

    在中文中的很多表達是沒有辦法直接翻譯成英文的,也是沒有辦法直接對應翻譯成英文的,比如說中文的謙虛,在英文中實際上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謙虛這個詞基本上就屬於我們儒家文化裡面的詞彙,不但英語中找不到在德語中也找不到,一般會勉強找一個類似的詞,但是實際上那些類似的詞的意思都是容易滿足的意思,並且還是一個貶義詞。

    也因為這個原因造成華人的謙虛,在我們自己看來是褒義的,但是每次被翻譯過去以後,就變成了一句貶義的意思,讓外華人看了摸不著頭腦。所以,這種型別的翻譯,最佳的方法是直接用中文的拼音或者是用一個翻譯物件以外的國家的外文詞。透過這樣的翻譯,然後再對給出來的這個詞加以解釋,才能夠讓對方真正的瞭解到具體的意思。

    這裡面就涉及到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小技巧。這種型別的詞,最主要的就是在儒家學說的那些褒義詞中容易出現。這些詞一翻譯成外文就變成了貶義詞。還有我們共產主義文字裡面的愛國主義之類的褒義的表達,一翻譯成英文就變成了貶義詞。翻譯的時候就要特別的小心,瞭解詞彙的使用語境以後再使用。

    實際上做翻譯工作的人,平時根本不可能,認認真真的看著中文,直接一一對應的翻譯,都是瞭解大概的意思以後用英文的思維去翻譯的,所以不存在轉化的過程。

    比如說你跟我用中文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然後呢,我就用我自己的表達直接跟外華人說。

    只有在重大的會議,政府的場合才有可能要求一一對應的精準表達。但是這種一一對應的表達,就像之前說的有很多語義,讓外華人難以理解的方面,因此外國的媒體在做報道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用這些我們中國翻譯翻出來的文字,他們會用自己的理解寫出他們覺得合適的表達。

    說白了他們有時候也聽不懂,也需要去推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