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揚51

    《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門》,取材於楊家將故事,戲劇作者卻在原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戰爭氣氛,重點渲染人物之間的人倫親情。因而長期以來對此劇褒貶不一。儘管對該劇的思想傾向有不同的評價,但褒貶雙方對《四郎探母》結構嚴謹,情節順暢,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的藝術成就都一致公認。 後來此劇又經很多人反覆加工、修改,具有不同的本子和唱腔流派、表演特色,所以該劇堪稱清代戲劇藝術的代表作。

    題目為“評價戲劇《四郎探母》”,太大了,據我所知《四郎探母》有很多劇種上演,如曲劇、秦腔、花鼓戲等,實在說不過來。只從影響力最大的京劇說起吧。

    京劇《四郎探母》是一出膾炙人口的好戲,作為一部情感刻畫很深、唱腔藝術成就也很高的作品,很多演員都喜歡演唱《四郎探母》。它還常常成為名家的聯袂演出的大合作戲。至於說如何評價《四郎探母》,篇幅所限也只能從藝術角度談談個人看法:

    1:京班大戲

    京劇《四郎探母》一般演十一場:

    《坐宮》,《盜令》,《別宮》,《過關》,《巡營》,《見弟》,《見娘》,《見妻》,《辭堂》,《回令》,《斬輝》。劇情緊湊,情節生動,故事感人,結尾團圓。

    2:一部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戲

    該劇很早就出現在戲劇舞臺上。“同光十三絕”中後排右起第一位即為楊月樓扮演的《四郎探母》之楊延輝。其實略早於楊月樓的老生“三鼎甲”之一、餘叔巖的祖父余三勝就擅演此劇,而且留下了傳頌梨園的舞臺佳話。據說當年飾演鐵鏡公主的胡喜祿因故誤場,臺上的余三勝隨編隨唱,連唱了74個“我好比”,幾十分鐘的救場演唱,一可見演員綜合功力,也可見該劇幾乎京劇形成以來就以基本成型。

    3:多種風格終歸於譚

    當年老生名家擅演此劇的甚多,整體風格有張二奎的“奎派”演法和余三勝的“餘派”演法。“伶界大王”譚鑫培該劇宗法餘派路數,委婉細膩,並由百代公司灌製了《坐宮》中“楊延輝坐宮院”一段,大概算是最早的音響資料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欣賞一下。雖經譚富英先生對全劇加工整理,有所發展,可以說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對比當今的唱法,現在演員所唱基本都是譚派的腔。另據傳說,該劇點睛之筆的“叫小番”,早期是沒有的,“嘎調”唱法始於譚鑫培,並代代相傳至今。

    4:行當齊全火爆熱烈

    該劇人物眾多,行當齊全,除了花臉之外,幾乎彙集了所有行當。老生、青衣、老旦、小生、醜各擅勝場,精彩紛呈。讓觀眾在欣賞精彩唱腔之餘,還能享受到丑角插科打諢、風趣幽默帶來的輕鬆愉快。這也是該劇經常用來名家大合作的原因之一。

    5:唱腔精彩名段甚多

    《四郎探母》一劇自始至終採用西皮唱腔,囊括了西皮所有唱腔板式,既有四平八穩的慢三眼,如楊四郎的“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鐵鏡公主的“猜一猜駙馬爺袖內機關”,蕭太后的“老王爺金沙灘”,以及楊宗保巡營的”小生孩子娃調”等,又有疾風驟雨般的快板對唱,如《坐宮》的“我和你好夫妻”、《見弟》的“家住山東磁州郡”等等。不論是老旦佘太君“一見嬌兒”的響遏行雲、酣暢淋漓,還是老生楊四郎“老孃親請上受兒拜”的迂迴婉轉,一波三折,都是難得的經典名段。

    總之《四郎探母》是一出藝術性很高難得的精品名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防毒軟體佔記憶體最小而且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