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將北斗酌美酒
-
2 # 鋼筋籠隊伍
實踐的動力來自理論,無意自發性的實踐產生一星半點的理論。在這一星半點的理論出現在意識裡,又會自主性產生更多的實踐,更多的實踐完善了理論,同時又產生一星半點的其它理論,當恰巧有一點又跑到一個人的思想裡,於是又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康德的思想被唯心主義完全佔據思想,是因為他很少有機會接觸實踐。馬克思的思想完全被唯物主義佔據,盲目的實踐產生真理,不先小規模實踐。在沒有在實踐中得到真理的情況下就大規模實踐。給世界帶來不可估量災難。一代哲學大家竟被很多國家視為惡魔。無產階級就是一個人辛辛苦苦幹活,然後另外一個不幹活的拿走一半。
這個屬絕對高純度哲學文字,
沒有強大的思辯能力和
深厚的德國哲學素養,
讀來會如天書,堪比
中國的《易經》!
說來慚愧,我這個復旦大學
1991年畢業的哲學專業生
都沒有讀完它,
記得是藍公武的譯本。
在大學讀書老師謝遐齡的
《康德對本體論的揚棄》,
依然雲霧籠罩!
《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作的哲學著作,
該書首次出版於1781年,是康德的哲學鉅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第二部是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
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
該書首先確定了人的認識的形式和範疇,
然後論證這些先天的形式和範疇只適用於現象界,
而不適用於超驗的本體——自在之物。
認為對自在之物的認識不是人有限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
所以得出結論,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該書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著作。
2015年11月,該書被英國“學術圖書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想想,讀不來乃是必然的了!
還是梁漱溟的話:
哲學是個極奇怪的東西:一方面是盡人應該學之學,而在他一方面卻又不是盡人可學之學。雖說人人都應當學一點,然而又不是人人所能夠學得的。
換句話講,就是沒有哲學天才的人,便不配學哲學;如果他要勉強去學,就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點結果。
所以哲學這項學問,可以說只是少數人所能享的一種權利,是和藝術一樣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卻與科學完全殊途。
放到《純粹理性批判》上來,
是再恰當不過了。
天才Or No,
立馬分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