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土豆愛剪輯

    對孩子嚴厲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幫助孩子篩選社會複雜的事情。沒有先後之分,要充分的瞭解孩子的特點後,在決定嚴厲或是放鬆。

  • 2 # 佳宇寶寶

    作為一名老師,我選“先嚴後松”

    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會影響孩子的人生。對於孩子而言,主動去培養習慣很難,必須有外在的力去強迫,這時候“嚴”的作用體現出來,正所謂“嚴師出高徒”。透過嚴格管教,使孩子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這比什麼都重要。後期“松”,這時孩子已有自制力,松的方式去管孩子,仍然會起作用,有時做的會更好。

    相反,“先松後嚴”,會帶來很多麻煩,初期的“松”,養成很多壞習慣,到後期無法控制,彼時再嚴格,作用有,但更多的是反彈,雙方不適應,直至無法管理。

  • 3 # 禾呈部落

    嚴師出高徒,慈母多敗兒!

    肯定先嚴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樹小歪了還能整過來,樹大了在整已經成型,沒法整了,管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 4 # 鋸沫老樹的粉絲

    關於孩子管理,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在生活中父母潛移默化的引導,是知行言在生活中的統一,管理要科學,我可以理解這裡邊的嚴,是規範,是管制吧?松是民主,放開?嚴格管理,與寬鬆放縱都不是科學的育兒辦法,教育方法誰先誰後都不是科學的教育行為界定,不科學,沒脫離家長式管理,對生命個體獨立性認知不清,孩子生下來,從睜開眼睛開始就感知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生命是旺盛的,父母在孩子感知世界時候要學會守候與引導,教他懂得秩序,教他明白怎樣行為是安全的,與她一起感受體驗,正確的引導必然是有序的,不是你從出生放任了他,然後又不顧個體人性的本真而管束他,在你沒有對他進行世界秩序認知情況下,你放任他的存在,又突然惡劣的管教,自然會產生心理障礙,自卑,缺少自信,依賴,惶恐,破壞!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在他出生起就已經開啟了,當他第一聲哭泣,他需要呼吸,當然嘴巴自然張開需要吸吮母親的乳汁,當他哭泣,需要排洩,三個月後他看到多彩的世界,認知親人與周圍的實物,好奇玩具,母親用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已經就是在開始教育了,你瞧,教育已經潛移默化在你的生活裡,所以從他出生起,父母尊重他的所需,好的習慣也是這些時候你給的,他的隨意任性也是你放任的結果,幼兒階段也是需要教育呵護的,是父母自然精心的守護。如果有一天父母不能再忍受孩子的隨意,突然變了臉,他的內心是多麼崩潰?如果你能讓他服從還可以,但只是表面的,越大主意越正,你就越來越抓不到他,如果不能那就是徹底的廢柴,啃老,不能獨立,經濟上的和心理上的。

  • 5 #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

    我覺得教育孩子不能簡單的用“嚴”和“松”來區分,有些東西不簡單地按非黑即白或非白即黑來操作。嚴和松也和時間的先後沒什麼關係。

    我有一個親戚,之前一直信奉對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要求要嚴,所以從他兒子上學開始,對學習抓得就非常嚴。孩子成績只要到班級十名以外、或是低於鄰居家的孩子(倆孩子在同一學校同一年級),回家就是一頓暴打,上了高中也還是這樣。孩子大學之前一肚子怨言,但沒有辦法。結果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家長鞭長莫及,孩子擺脫束縛,總算鬆了一口氣,結果完全放鬆,完全沉迷於打遊戲,染上了網癮不能自拔,現在被學校要求休學一年。

    是嚴是松,不能以先後來區分,而應該就事論事。有些是必須嚴格要求的,是不能做的,比如打人、罵人、偷東西等。有些東西可以鬆一些,可以給孩子一個範圍、一個區間,只要不出格就是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也讓孩子學會把握分寸。

    還有,家長與孩子是相互成就,家長儘量不站在“管”、或“教育”的角度,這樣是不平等的關係。應該與孩子平等相處,孩子如果錯了,可以給孩子指出、給予糾正,這樣孩子不會產生對抗心理,要讓孩子心服口服,確實覺得錯了,心甘情願去改正。不應該以家長的身份,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亦或過於嚴厲,不該罰的罰、或小錯大罰。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就像彈簧,壓迫到一定程度總會反彈。

    總之,簡單地談論嚴和松過於機械,要就事論事,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要經常想想:如果我們是孩子,希望家長怎麼對待我們呢?有健康的對待才有健康的行規及健康的心理,否則會適得其反。

  • 6 # 清1653830

    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從家長自身做起,比如說你讓孩子學習寫作業,要他認真點,而自己卻在那玩手機,孩子內心肯定有波瀾,所以說家長要以身作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中蜘蛛的天賦和外在特質要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