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寶寶幸福成長

    偽醫學知識比醫學科普更易於傳播,這是由人群的科學素養決定的。

    一、認知上的原因。人要接收到新的資訊,往往要先去辯認這一新的資訊在其原有的認知體系中是否為“可理解的”。若是符合他原有的認知結構的,他就很容易把這一資訊作為“知識”,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而對於中國來說,科學素養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培養(有研究報告稱中國大學生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人只有29%左右,大學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知低到多少),因此大多數人接受醫學知識時,由於沒有批判性的思維方法,沒有正確的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容易被誤導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二、心理上原因。人們在接受資訊時確實存在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主要包括:1、人們更傾向於接受對自己更有利的資訊,如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你的病很容易治療”、“你的病是很輕的”之類的資訊。因此使得一些“最簡易減肥法”“吃果汁就能餓死癌細胞”“吃苟芷能降三高”等偽醫學大行其道。2、人們更容易對刺激強烈的事物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偽醫學在傳播中往往會插入一些很誇張的傳奇式故事,去增強傳播效果。比如古代名中醫能出名,往往不是他治好了多少人,而是死人復活、糞便救命、高官重酬之些能給人強烈刺激的案例。現代偽醫學也是用這種套路,如藥品廣告那些出來講故事的“患者”。

  • 2 # 談科論普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相較於科普方面的知識,偽科學傳播的更快,更廣,更普遍,正所謂當真理還在穿鞋時,謠言已跑遍世界。

    威斯康辛大學和杜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寨卡病毒爆發期間針對Facebook上的200條資訊進行了分析後得出結論說:謠言和陰謀論要比可信的科學資訊更流行。雖然世衛組織釋出的資訊有4.3萬個網頁,但是認為這是醫學騙局或者惡作劇的網頁有53萬之巨。 微信朋友圈也大抵如此吧。

    因為網路的發達帶來了獲取資訊的便捷性,但是也為虛假資訊的傳播提供了溫床,如何跑過謠言,傳播科學仍然待破題!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第三人效果”理論,它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於1983年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資訊對“我”或“你”未必產生多大影響,然而對“他者”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比如,個體可能會認為有關新藥的廣告或者吸菸有害健康這樣的資訊對其他人的影響要大過對自己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把認為對朋友圈的“他者”有重要影響的文章轉發出去,但是往往很多內容都沒有得到證實或者論證,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謠言和偽科學傳播的範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親人的微信群中經常會有人分享很多所謂“健康”的資訊。

    人們之所以會相信偽科學和謠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個體的“偷懶”習慣——我們在認知上的“吝嗇”,會讓我們透過捷徑來處理資訊。而這種認知捷徑會受到先入為主的資訊左右,如果起初我們接受的資訊存在著偏差,那麼後續改變這種態度和觀點的難度就會很大,因為我們會用已有的觀點來同化後續的資訊和觀點。

  • 3 # 自遊人123123

    關鍵是缺乏權威!首先,一大堆達人,磚家,大師,科普作家出現在網路上,卻沒有權威的認證,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公眾連你是否有資格科普都無法確認,對你的“科譜內容”又如何辨別真偽?最後只能憑個人口味!第二,部分專業人員的言論缺乏謹慎,打臉多了,公信力,權威性自然下降,第三,科譜的內容是否有權威性,是否存在爭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不愧是“夫妻”雙排,張嘉文炮兵被搶,兩人齊齊掛機,換區繼續打,究竟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