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久運堂
-
2 # 白的很黑
《聖王經》說到這幅書法作品,就得說到唐人寫經,這是專門抄寫經書的,也就是在這背景之下,寫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出色作品,但是這些作品當中由於是抄經有些筆法不夠嚴謹,氣韻不是特別順暢。
與《聖王經》相比《靈飛經》筆法嚴謹,氣韻通暢,符合大部分人審美(這個尤為重要)筆法變化不會過於誇張,而且《靈飛經》協調性比較好,可以在原來基礎上進行多種創新。再者從初學者的角度看,以《靈飛經》作為基礎更是為了以後在學習書法中可持續發展。
另外,也由於時代的原因,大家都使用硬筆書寫,《靈飛經》相對來說更適應這個時代需求,它的筆畫以及書寫較現在的硬筆書寫更為接近。
在兩者之間,我更偏向《靈飛經》,但是我們寫書法為了自己喜歡、別人欣賞,再者我們學習書法過程當中前期要專一、後期要廣博,所以你懂的!
-
3 # 子衿書法
《轉X聖王經》與《靈飛經》為唐代書法家鍾紹京的作品。
兩種作品都沒有款識。《轉X聖王經》卷尾標註貞觀二十二年。另一行標註有“銀青光錄大夫行家令閻立本”。
閻立本為唐代著名畫家,書法擅長篆隸。唐代隸書,就是我們現在的楷書。從標註上來看,與正文結體和用筆並不一致。應為後人添補上去的。另有一篇跋文為長州韓逢禧鑑定為唐代書法家鍾紹京所作。跋文中描述了此件作品曾被元代書法家鮮于樞收藏。夜裡發出神光。其說荒誕無稽。包括借鍾紹之名,都是為了抬高這件作品的身價。此作並非鍾紹京之作。在敦煌寫經中,和此件作品相類的作品很多。在訊息閉塞的古代,對敦煌藏有巨大的經書並不知道。此件作品,應為唐代經生所書。和閻立本、鍾紹京沒關係。《靈飛經》曾被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收藏。後來與人債務上的糾葛,質押了一半,僅餘四十三行墨跡。其餘的不知所蹤。董其昌曾刊刻上石的靈飛經全文,在作跋語中,把《靈飛經》的書者鑑定為鍾紹京,也是借鍾紹京的書名來製作拓片。此作也不是鍾紹京所書。為什麼都要借鍾紹京的名呢?鍾紹京為鍾繇十七世孫。官至中書令,越國公。當時的宮殿門榜,牌匾,楹聯,都是鍾紹京所書。書名盛極一時。但他的書作並沒有真跡留存於世。這就給了借他書名來牟利的人帶來了機會。
《靈飛經》與《輕X聖王經》在用筆和結構上風格大異,不可能出自同一個人。《靈飛經》的筆勢神逸瀟灑,《輕X聖王經》字型娟秀端莊。在現存的墨跡書法作品中,都是上乘的佳作。學習小楷的書法愛好者對這兩件作品,是不可多得的臨習範本。他的作者是誰,留給專家們去考證。
-
4 # 曼殊門下
《靈飛經》和《轉輪聖王經》都傳為鍾紹京說書。
這兩部寫經本身並沒有落款。不知何時被冠以鍾紹京書,似乎這樣才更顯其價值。
其實不管書者是誰(關於書者,後面還有詳細論述),此卷是唐寫經中的精品,用筆精到爽快,結體疏朗,堪與《善見律》《靈飛經》等媲美。堪可師法。
《轉輪聖王經》卷,尺寸為 289.5×23.5釐米,凡一百八十五行,行十七字,用大麻紙七張二。網上能找到的公開數字只記載了紙的寬度,沒有欄高,按照全捲圖片的比例換算下來,欄高約為20cm。
《轉輪聖王經》用筆簡潔,爽利,整篇行筆速度很快,此經不論是用筆還是結構,都和《靈飛經》不同,可以確定的說,這兩部經不可能是一人手筆,風格完全不同。
《轉輪聖王經》還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中間一段有明顯的接裱痕跡,此接痕前後的書風頗有不同。從書法藝術成就角度講,前半卷水平更高。
左圖為《轉輪聖王經》中間部分明顯的接裱痕跡,接縫前後的“轉輪聖王”四字有明顯的書寫差異,紅色圓圈為接縫前,黃色圓圈為接縫後。)
接裱縫前後“成就”二字的用筆與結字也明顯不同,請注意“就”字:左半邊的結字完全不同。)
大膽假設一下,此卷可能是同一書家不同時期寫的兩卷,或者是系出同門的兩人所書,因殘破原因,後來又修補成了一卷。至於到底為何?更待後來者繼續考證了。
回覆列表
《轉輪聖王經》其影響和知名度雖不及《靈飛經》,但是至少有兩點與後者相似:一是它曾長期被指認為唐鍾紹京的作品;二是它亦被鐫入叢帖中(如清代歙縣鮑漱芳的《安素軒法帖》即收有此經),一度流傳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