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周舟2121
應該可以讓孩子瞭解生和死,包括性也應該。只是看以何種方式進行為好。孩子的智力到了十幾歲應該不比大人差,缺少的只是經驗,如果因為忌諱而不敢或者不願與孩子談論這些敏感話題,等他們要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而產生更多的困擾,只有看淡生死的人我認為才會從容面對生活,才可能去談人生的幸福。阿甘正傳裡面說:媽媽告訴我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我覺就是呀!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生死難由人定,順其自然,就可能會有幸福的人生。這就是我的胡話。
-
3 # 環島奇緣
要聊就要用一些圖片,但圖片不應以真人圖片承現,要有選擇性的,沒有太驚嚇到孩子的圖片為好。
最好以一個講故事的形式加以描述,不要過多的去講死亡的場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以藝術加工形式講給孩子聽。這樣,以故事形式講出來。他們比較容易接受。
不要觸及孩子的薄弱一面,我給大家講一個別人家的真實案例,他的姥姥給孩子看了一段關於樓外一個大型黑影鬼的影片。結果孩子看了有一點害怕,但可怕的是講了鬼是如何如何可怕,以至於孩子老認為樓外牆上有可怕的鬼,結果是一到晚上就害怕,生怕鬼從窗戶外爬進屋裡。這樣做,就完全維備了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是完全不可取的。
要做到用心把握尺度,用另一種方法模式引導參與,把握內容的負加面,用換一種形式的思維去講給孩子聽,這樣即做到理解吸收,同時對孩子沒有造成心裡陰影。
-
4 # 無悔
正常死亡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應該在適當的場合下講給孩子。小孩子如果想了解死亡現象,家長可以從植物死亡,到動物死亡,到人的死亡來講。逐步滲透使孩子接受“死亡”現象。
非正常死亡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但是也要逐步使孩子接受現實中的非正常性死亡。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5 # 宸媽碎碎念
應該。
實際上,在死亡問題上,我主張只要孩子有疑問,那麼不論孩子年齡多大,家長都應該主動和孩子聊聊關於死亡的話題。
實際上這是生命教育的話題。
生命教育,我習慣把這個話題歸為性教育的一個內容。
讓孩子知道生,知道死,生而向死,死亡是生命的終極模式。這實際上是更高階的教育層次。
我們無可迴避生死。
所以,如果孩子問到生死的問題,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談,談談生命的由來,談談死亡的意義,所以為了不遺憾,要好好活每一天。
生也好,死也好,並不是迴避就可以避免的。所以,不如坦誠的,大方的,直接的和孩子談。
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條生命,這是美好的品質。為什麼要回避呢?
如果孩子年齡足夠大,推薦孩子看看《天藍色的彼岸》。這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籍,暖心。
回覆列表
您好,不知您家孩子多大?生命教育(即死亡教育)是需要給孩子做的,但一定要注意時機和方法,如果不能正確的讓孩子瞭解生命、死亡,有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對生命的基本尊重和敬畏。而心理研究表明,如果缺少對生命基本尊重和敬畏的孩子,不僅會讓他的未來生活面臨貧乏,還很有可能造成校園霸凌、犯罪等觸及社會底線的行為。
那麼,怎麼給孩子正確的做生命教育呢?下面我就跟您聊一聊這個事兒。
生命教育的意義不僅是讓孩子瞭解生命的發展全過程,更是為孩子的心靈注入愛,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了足夠的愛,他才會去愛自己,進而有能力去愛別人。而您和爸爸對他的愛就是孩子感受到的第一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份。
基本從孩子3歲左右起,他就會對自己的出生表現很強烈的好奇心,您可能生活中會聽到孩子問您“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呢?”,所以其實當孩子遇到死亡或是自己主動問起有關生命的話題,這其實是為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好時機。建議您與孩子一起養育一株植物或是一個小動物,讓孩子體驗到生命從最初的青澀懵懂到成熟再到衰老離去。這樣做可以讓孩子逐漸瞭解自己與環境、其他的人之間的緊密關係,學會關心、同情,學會理解別人的感受,可以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有一點要注意一下,當您在解釋死亡時,要去強調生命的意義和它的價值,讓孩子理解死亡是一個無法避免和逃開的自然規律,而我們能做的是在成長中,不斷地完善自己,挖掘潛能,讓自己的生活、人生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