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泰來
-
2 # 貓叔1988
從這一天開始天寒地凍,數九寒天,大概是這一天告訴大家冬天到了,抓緊保暖。其實這一天也是太陽離地球最遠的地方,所以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長的一天
-
3 # 眼入深邃
3月21春分 6月22夏至 9月23秋分 12月22冬至,這是按照太陽直射點確定的,這一天日照時間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
4 # 磬鄉文化
冬至,上古三節之末。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夏至祭神,冬至祀鬼,冬至兆歲之陰,為幽冥之祭。時冬凌寒雪,一歲最愍,國族祈淵,巫相傳承,亦在此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至祀後,始陽為長,至歲除,乃為周天一相。
-
5 # 歷史大學堂
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被稱為“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
那麼冬至到底起源於何時呢?它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以及人們在冬至日這天會進行哪些活動?
說起冬至,它的來頭可不小,一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熟悉古代曆法的朋友,就會知道中國古代有所謂的“改正朔,易服色”的傳統,到了漢代的董仲舒,對之進行了進一步總結,上升到理論形態,進而提出“三統三正”的說法。“三統”,我們就不說了,我們還是說說“三正”吧。所謂的“正”就是指“正月”,我們今天將一月看作是正月,彷彿已經是常識了。
其實在古代並不是這樣的,比如夏朝就是以一月為正月,故而夏建寅;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故而商建醜;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故而周建子。到了秦朝,則以十月為正月。而漢朝取代了秦朝以後,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否定,甚至否認其政權的合法性,認為自己直接繼承了周代。而董仲舒則以“三”為迴圈,建立起自己的黑白赤三統的歷史觀,故而到了漢代,則又是一個迴圈,與夏朝的歷法一樣,都是以一月為正月。此後,兩千多年一直沿用了這套曆法,我們通常稱之為“農曆”,其實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即“夏曆”。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周代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並且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也就是說在商代,冬至就相當於新年。正如《漢書》所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而明確將“冬至”作為一個固定節日確定下來則在漢代,而後盛於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周代的正月相當於夏曆的十一月,因此過冬和賀歲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到了漢武帝時期,重新沿用夏曆,正月變成了一月,這樣冬至與新年終於區別開來,基本沒有什麼聯絡。因此,作為獨立意義的“過冬”是從漢武帝以後開始的,其後一直流傳到今天。
漢代對冬至極為重視,將之稱為“冬節”。到了這一天,不僅要舉行盛大的儀式,官員還要休假。這種慶祝儀式稱為“賀冬”,而官員之間相互拜訪則稱為“拜冬”。正如《後漢書》所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朝野對冬至的重視程度。到了魏晉時期,冬至又有了一個別稱,即“亞歲”,每逢這一天,晚輩都要向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則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會在該日祭祀祖先與神靈。到了明清時期,就顯得更為隆重了,皇帝要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說。
冬至從周代產生以後,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人們對之越來越重視,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使得冬至的節日氛圍越發的濃了許多。《周禮·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們在這天禮敬鬼神,就是為了能夠攘除災兇,以求能有個吉兆。
到了唐宋時期,一度能和歲首並重。正如南宋時期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所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東京夢華錄》《後漢書》《周禮·春官·神仕》《漢書》
回覆列表
冬至,上古三節之末。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夏至祭神,冬至祀鬼,冬至兆歲之陰,為幽冥之祭。時冬凌寒雪,一歲最愍,國族祈淵,巫相傳承,亦在此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至祀後,始陽為長,至歲除,乃為周天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