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洞庭一葦1188

    不要被《三國演義》一類的古典演義小說給忽悠了,古代的戰爭同樣拼的財力,蜀漢國土面積就那麼大,人口就那麼多,只要曹魏政權穩定,蜀漢是沒有任何機會的,這點,諸葛亮是看得清楚的,他知道:司馬懿的野心不在於消滅蜀漢,而在於取代曹魏。這樣,諸葛亮就有機會北伐擴大地盤,在曹魏內亂的時候,蜀漢才有機會挺進中原。可惜,老天並沒有給予諸葛亮機遇。等到司馬昭大權在握時,蜀漢已經徹底地沒有機會了,就算蜀漢仍然有諸葛亮一樣的人物,也挽救不了蜀漢被滅的結局,魏延就更不用說,即使他沒死,他也沒那個能力。

  • 2 # 掌心記

    謝謝邀請,無論在正史上,還是《三國演義》小說裡,魏延都是蜀漢政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在小說中是排在關張趙馬黃五虎將之後的第六號人物,在正史中其地位更高,他更深受劉備器,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近十年,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排前三肯定是沒什麼問題的。

    據《魏略》記載,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病死五丈原,臨死前託付兵權給魏延,長史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魏延深恐然被誣陷,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滅三族,非常慘。魏延死後30年,也就是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軍五路伐蜀,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直攻成都,劉禪投降。

    蜀漢後期,五虎將相繼離世,魏延地位越發重要,總是作為先鋒出徵,魏延死後,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說,所以魏延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魏延在內鬥中被害應該說是蜀漢政權巨大的損失,但掌心覺得,既便魏延不死,蜀漢政權也難逃覆滅的命運。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三國後期形勢發生了變化,時不在蜀。三國後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穩固局面開始鬆動,特別是曹魏一方,注重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人口規模和經濟水平迅速提升,特別是在平定遼東公孫度後,一統北方中原,國力已遠勝於蜀漢和東吳。在這期間,曹魏內部雖有鬥爭,但對其國力沒有根本影響。而蜀漢在三國中體量最小,地偏人少,加之舉國軍事體制,諸葛亮和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而返,致使國力大損,國內民眾厭戰已久,這也是為什麼鄧艾大軍一圍成都,蜀漢政權的本土官員都力勸劉禪放棄抵抗,開城投降的原因,而此時東吳政權也無所作為陷於內鬥。當時時局,魏蜀已由戰略相持階段轉為戰略反攻階段,時運在魏不在蜀。所以即便魏延活著也,無法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

    其二、魏延自身有致命的性格缺陷,註定失敗。陳壽稱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當初是殺了其主公韓玄投降劉備,揹負有叛主原罪,另外其性格很孤傲,桀傲不遜,與當時楊儀等高層官員關係搞得很僵,諸葛亮在時,非常欣賞魏延人勇猛,同時蜀漢當時也只在無人可用,所以對魏延還是比較看重的,文臣武將之間還能保持一種無爭無斗的短暫平和。諸葛亮去世後,這種平衡打破,造成魏延在內鬥中被殺。即便內鬥中,魏延除掉了楊儀,獨攬軍政大權,掌心覺得憑魏延高傲的性格,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極低情商,也很難得到姜維、蔣琬、費禕的支援,更別說劉禪身邊宦官的信任,最終也是處處受掣,勞而無功。

  • 3 # 江寒山

    很有可能。

    1. 魏延是隨劉備一起入川的開國重臣,其威望地位之高不是姜維能比的。

    2. 魏延的能力確實是很突出的。舉個例子,劉備打下荊州之後把荊州交給關羽駐守,無疑關羽是劉備最看重的將領。後來劉備攻克了漢中,大家都以為這麼重要的地方一定是交給張飛了,結果並不是,劉備交給了魏延。劉備統兵多年,素來有英雄之名,他看重的人必定也是不同凡響。

    3. 司馬昭之所以能夠速亡蜀漢,是因為偷襲了成都,魏國的大部隊其實被姜維死死擋在劍閣根本進不來。如果魏延在世,他二人一內一外,勝負也未可知。

    4. 如果魏延不死,蔣琬主政,魏延統兵,也是非常優秀的陣容了。至少不會導致軍備廢弛,打起仗來隨時能有可用之兵。

    ID: zmdbls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帶孩子和看護失能父母間不能兼顧時,你會怎麼選擇,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