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黃讀書分享
-
2 # 一點學堂
名人會有家訓,普通人家也會有家訓,只不過名人家的家訓因為是名人,名人的圈子和影響力肯定比普通人家要大得多,所以大家也都知道了。
普通人家的家訓反之名人家的相比,影響力可能就只在自家知道了。
-
3 # 一光年無界
過去的名人都是讀書人,而讀書人都是有錢人。普通老百姓都沒錢讀書,大字不識一斗哪裡還能成為名人,哪裡還會寫家訓?現在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家訓了?大家都讀書,誰都能寫個家訓出來,那寫家訓還有意思嗎?
-
4 # 善執者
之所以有家訓,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後,把好的人生經驗記錄下來,並讓子孫後代遵守,不要走彎路,不要吃自己吃過的虧,讓子孫能夠習得自己的成功經驗,獲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了家訓。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有家訓,只不過是成文和不成文,是否被流傳。之所以看起來好似名人才有家訓,是因為名人廣受社會和古今百姓的關注,很多人也想向他們學習,所以家訓的傳播力度深廣。而普通人的家訓只有家裡人知道,或者有些家長並沒有把平時教導孩子的重要經驗很有儀式感、很鄭重的表達出來,所以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就是家訓。
古人的家訓多於今人,原因可能是古人三妻四妾家庭成員龐大,孩子眾多,一個道理和一個孩子講一遍不費事兒,可是和眾多孩子每人都講一遍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所以,他們乾脆寫在紙上,形成規定,便於管理、遵守和流傳。
家訓需要儀式感,需要莊重感、繼承感,只有這樣才能傳播的更久遠。現代人沒有古人那樣重視家訓了,有成文家訓的也並不多。希望現代社會的每個家庭都能努力形成自己的“家訓”,讓仁義禮智信等正能量和好的人生經驗道理留存下來,福澤我們的子孫後代。
-
5 # 撩廣州
有句話說常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嘛富不過三代,其實就是沒有好的家風,沒有好的家教。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姿多彩,也越來越科技化。
其實,我覺得現在家訓還是存在的,可能名稱變了,表達的方式改變了,可是性質還是一樣的。
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裡都有一些規矩,教育下一代,培養孩子的成才。
名人可能就嚴格一點,普通人就寬鬆一些,性質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歷史是比較曲折的,多次進行改革,破四舊這些,有些傳統習慣也隨之而破了。
像近現代,我們都是圍繞著與人為善,尊老愛幼的基本道德準則教育孩子,善良的人做的事容易造福社會、造福國家;百孝為先,尊老愛幼的傳統不能忘。
珍惜時間:人的一生是神珍貴的,我們做長輩的要告訴後輩不要浪費時間,要充實的過者每一天。
家訓,對於家庭要來時身重要的,對孩子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至整個社會都有著良好的作用。
好的家訓、家規,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
6 # 蓋世神算
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句話是古時君王專制下,伴君如伴虎生命朝不保夕的警句格言。人太出名,權貴聞之,帝王知之,則有毀於一旦的憂患。
名人家訓,是為了在君主喜怒無常淫威之下保護家族安寧的家訓。一人犯罪誅滅九族,名人無家訓何以保家,何以約束子弟?
無名百姓,雖長輩有經驗傳授,但沒有名人那種朝夕惕惕危機感,則家訓滲透力要求不高,也就名不見經傳了。
家訓後來成了炫耀或者標榜名人品格的物件,如曾國藩家書之類,是宣揚品德偶像所需品而已,何必聽炒作手段之言?
回覆列表
普通人家肯定也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只是名人的曝光率高,更容易讓大家知道。
普通人家的家訓一般不會整理成文字記錄下來,長輩會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慢慢的滲透給你,誰說長輩哪些看似囉嗦的大白話就不是家訓了?
例如: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今日事今日畢,不可馬虎了事、依賴家庭和無故拖延。每天吃飽吃好,保證全面營養,不挑食、厭食、少食,不許浪費。家庭就餐時遵從家規,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禮貌待客,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不可邊吃邊玩和浪費糧食。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告誡,都是一輩輩傳下來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