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倩分析

    我們會想到別人不對的行為,這部分我想先說一個投射的概念,投射是一個人際互動中的防禦方式,它的意思就是說,我自己身上有的部分,我自己接受不了,我就把它投射到別人身上。

     

    我舉個例子,比如,我家小孩在自己摔壞杯子的時候說一句:“都是你不好,你這個壞媽咪”,這裡似乎邏輯不痛,明明是孩子自己摔壞了杯子,卻要責怪媽咪,說是媽咪的錯。

     

    而我一般都笑笑,孩子在這裡完整的詮釋了投射這個防禦方式的意義,孩子自己在摔壞杯子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做錯事的孩子,但是,因為她現在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壞孩子,就把壞的這部分投射到我的身上,而她自己依然是一個好孩子。

     

    我為什麼只是笑笑就可以了,而不是去責怪孩子呢?因為當她不斷的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說媽媽是壞媽媽都是安全的時候,慢慢的會覺得自己即使是一個壞孩子也是安全的。

     

    而恰恰我們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壞孩子是不被允許的,偶爾都不行,偶爾做壞孩子很可能就會被教育。

     

    回到提主的問題,當我們看到別人不好的時候,恰恰是我們自己把不能接納自己的部分投射了別人身上。

     

    我們再說說痛苦,因為看到別人身上有不好的部分,就會有衝動,要去改變對方,而我們在內心深處會很清楚的知道,改變別人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回頭來改變自己,也是非常的艱難。痛苦就開始!

  • 2 # 心理專家劉愛民

    這樣的痛苦有幾個方面的可能原因:

    他人行為對自己影響太大。如果別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或者傷害,比如合夥做生意中途要撤資;戀愛幾年突然提出分手等等,讓人接受不了,越想越難受、痛苦,處在了突發變化的適應困難期。

    依賴的性格。性格上比較依賴的人,對他人對環境的反應更多停留在感受上,較少發展到行為。從小,他們就被父母很好地照顧,所有事情都替他們想到了、做到了,他們只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穿衣吃飯都有人照顧好了。一旦他們踏入社會需要獨立面對生活的時候,就會感到各種的不適應、不滿意,但是因為從小沒有培養出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面對困難,他們除了深感痛苦,別無他法。

    猜疑心重。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覺得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與自己有關,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更有甚者,總是把別人的行為理解為跟自己作對,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故意刁難自己。對他人缺乏信任,處處時時採取自我防衛的態度,甚至作繭自縛。這就會使得他們沉溺在回想別人不對的行為之中,難以自拔,感到非常痛苦。這也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常常無意識地對自我進行懷疑、否定。

    不能接受現實。對他人有幻想,認為別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者“應該怎麼做”。一旦他人的言行跟自己設想的不一樣,就感到痛苦、哀怨、不滿。這樣的人也比較自我中心,對人對事都從自己的認知經驗和經歷出發去看待,缺乏對他人、環境客觀的瞭解、理解,從而導致自己產生不良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爾克斯是如何將一部非虛構的報告文學變成一個“間諜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