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有關。

    春秋之前,記載文字是貴族特權,而且是鐘鼎銘刻。比如甲骨文,鼎文。

    西周開始,貴族使用絹帛、羊皮書寫。

    但是,絹帛、布匹、羊皮都是價格昂貴,而且數量稀少無法普及。所以,到春秋時期,我們的老祖先發明瞭竹簡。

    竹簡木簡的發明,使文字終於擺脫了貴族的控制,傳向民間。但竹簡的價格依舊很高。

    一片標準的民用竹簡只能寫大約11-14個字。

    一棵竹子平均可分10節,每節八片,剔除空格菲頁這些,80片竹簡只能大概寫六七百字,要製作一本5000字的書,最少需9棵竹子。

    這才開始。

    砍一小片山頭的竹子回來剖片、煮透(烘乾更貴)、曬乾、磨平、鑽孔、書寫、裝訂。這麼一套流程下來,最便宜的竹簡也不會便宜。而且寫錯了字,還得拿刀刮乾淨。

    所以古人在記錄事件時只能最大限度壓縮,節省字數。這樣的習慣維持了數千年,即便到了紙張和印刷都比較盛行的宋代,也是以文筆簡練為美。

  • 2 # 有你真好1949634

    當然有關,問句是惜字如金,其實按當時沒有紙張而用甲骨絹帛竹片寫字,還能寫冗長的廢話嗎?據老學究傳說,地主家孩子讀書寫家書由於文化淺,也要先在沙地上打好草稿刪去多餘語句再抄到絹帛上,試想還能象現在的心靈雞湯廢話連篇嗎?

  • 3 # 貴大文化教育創作胡鳴

    古代文章,簡短或“惜字如金”,這是古文的一大特點和優勢,為什麼呢?

    第一,言簡意賅,已經達到了思想情感交流的目的,也把事實、事情交代清楚,可以滿足文字記載和交流的基本功能。

    第二,言簡意賅,對於作者而言,當然可以降低寫作成本,少用竹簡、少用筆墨、少花時間精力。

    第三,言簡意賅,對於讀者,也可以提高閱讀效率,也同樣可以節約閱讀成本。

    最後,言簡意賅的文章更容易朗誦、記憶,也更有可能成為經典名作,從而長期流傳。

  • 4 # 雲卷飛山

    首先,語言的發展,就是從簡單到複雜,從貧乏到豐富,從樸素到華美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人類是高等動物,但也還是動物,最初也只會象狼嚎那樣,呼喚同伴,進而互相交流。隨著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不斷認識和了解,語言和詞彙慢慢變得豐富起來,進而創造了文字,有了文化,才有了文章。但最初的當然就是最簡單的,一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就是普及程度和書寫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只能利用自然界的石壁做書做畫,所以流存不多,只在少數荒漠之地有留存。到了青銅時代,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有了城市,有了國家機器,也就有了文字。人類的社會活動,必然需要用文字記錄,而那時沒有紙也沒有筆,一切只能從簡,在鐘鼎上鑄文,在甲骨上刻字,當然只能用最少量的字表達更多更深更豐富的資訊。

    再次,最主要、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傳承關係。中國古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文化大爆炸,這一時期有了比較定型的文化和文風。以四字為主,長短結合,大量運用對偶比興等,如老子的《道德經》、荀子的《勸學篇》,不僅僅是思想哲學結晶,更具極大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極大。

    到了漢代,華夏一統,文化發展與交流更上一層樓,於是產生了漢《賦》。西晉短暫統一後,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南北朝文化各朝不同方向發展,代表華夏文化主體的南朝的文體,在漢賦的基礎上,產生了駢體文,併成為社會生活中佔統治地位的文體。上到官府文告,下到民間便條,都要講究一下四六字句、對仗用典了。

    隋唐重新一統,南北文化猛烈碰撞,由韓愈等發起了古文運動,就是要恢復先秦諸子時期樸素的文風,並最終取得勝利,到宋代行到鞏固,駢體文自此退出歷史舞臺。及至明清,社會空前發展,民間口語與現在沒多大區別了,但為科舉考試需要,便於統一閱卷評比,於是產生了八股文,併成統治性文體。使書面文字與社會口語嚴重脫節,先秦時代口語簡單,介詞副詞少,只能大量使用之乎者也,可這時如果不使用之乎者也那就是沒文化啊!

    文化傳承有很大的歷史慣性,但如嚴重偏離社會生活,就會有一次革命。如唐代的古文運動,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就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聽說過因為丈夫吸菸而離婚的嗎?你認為該不該離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