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毅談教育
-
2 # 期待著像風一樣
第一,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設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環節,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討論的時間。第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表揚敢於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他回答的是對還是錯。第三,挖掘課本素材。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討課本提供的素材,創新工作方式。
-
3 # 林少爺English
在時代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對社會成員合作交流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方面的要求日趨嚴格。因而,新課標積極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標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來,各地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進行許多探索,可謂聲勢浩大,成果紛呈,但也有不少“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現象發生。筆者認為,在建構自主學習的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注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
4 # 崔老師4306
有效開展合作學習需要建立規則,加上長期的實踐訓練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一般來說至少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分組,二是如何如何合作。
先說如何分組。班內分組有幾個選擇,例如同質分組,或者是混合分組。所謂同質分組,就是將學習基礎和能力相近的同學分到一個組,一般班級合作學習的小組人數以4人左右為宜。而混合分組,則是把學業水平不同的學生分在同一組內。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組內活動的一般規則。學生在組內學習需要建立活動規則,才能確保學習有效開展,首先是組內分工,按照四個人來說,一般要確定一個組長,組長的職業是整體協調組內學習,第二就是要確定一個記錄員,負責組內的討論記錄,並負責文字整理,第三要有一個觀察員,防止討論問題時跑題,及時提醒,回到正題。第四就是確定一個資料收集員,負責討論後各種資料收集整理。
還有幾個需要提醒的問題。一是組內分工要輪流,不能一個人長期擔任組長,最好一週輪流一次。這樣有利於提高所有學生的綜合素養,根據自己長期的觀察,如果不是輪流分工,有時候組內容易被一些表達慾望比較強的同學控制,討論的時候,成了他一個人的舞臺,其他同學都成了聽眾,幾乎沒有發言的機會。
另外就是要加強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評價結果應當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同一個小組的分數也可以有所不同,不同的依據應當按照各自在組內學習中的所承擔的任務自己造成的質量,可以是自我評價,也可以是組內成員在老師給予小組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小組同學共同認可。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得到了實踐證明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同學都支援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因此不斷總結小組合作學習的做法是有益於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
回覆列表
針對組織孩子們開展合作學習這個課題,我舉一個例項來闡述吧,這個例子就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為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每晚8:00-9:00開展共讀活動。
現在這個班已經上三年級,堅持共讀兩年多的時間了,這期間孩子們已經閱讀了幾十本書,語文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們逐漸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閱讀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那麼為什麼這個活動能堅持下來,而且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每天期待共讀時間。先來看看共讀是怎樣開展的吧。
共讀活動是在QQ群裡開展的,每天共讀時間由一名學生主持人,帶領大家閱讀某章某節,然後丟擲提前準備好的問題,讓同學們自由回答。問題諸如你覺得主人翁是怎樣一個人?主人翁的某個事件對不對,為什麼?還有其他人物怎樣?等等。
主持人是由老師安排的,輪流主持,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主持。一開始還有點擔心主持不好,很多家長反映,主持開始前,家長特別緊張,擔心孩子差錯,然而孩子們卻很激動和興奮,主持的效果非常好。也許是在同齡人面前易於表達吧。久而久之,都習慣了,這已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位。
一本書快讀完了就趕緊再買一本,一年中也就是在舊書讀完,新書未到時會停幾天。
這種寓教於樂教學活動,我覺得應該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