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車站

    馬克思告訴我們事物和學說是不斷進化,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這當中又存在矛盾,但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百家爭鳴是處於戰亂時代的國家間不斷戰爭!唯有法家能一統天下!結束戰亂!至於後面那麼多王朝為什麼總是被推翻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了!

  • 2 # 知識整理

    如果作為戰國時期某方君王來說,強大才能生存。

    對各家人才進行招聘。

    道家的,有益民生,過來搞經濟指導吧。下層精神思想政治,就算了。因為戰事多,民智覺醒作話,還麻煩。

    儒家,倒挺適合當民眾的曰常準則,但有些地方要改改,比如守孝等,太浪費社會資源,改改還能用。畢竟講社會秩序,有利於內部穩定。

    法家,其實是從儒家生出來,說白了,是儒家在戰亂時期的落地版。孔子提出了教化的指導精神,孟子把精神品德再提高了一個水位線,而苟子討論孟子的誇誇其談,他的儒學更勢利落地一些,符合上層的精神統治需要,所以他的兩學生更現實,去覺法學。法學的老大應該是商鞅,在秦國搞得有效果。李斯先學霸同學韓非子到秦國就職,把博士學歷的韓非子給拒之門外。法家,在當時戰亂局面作為強大自國是很好的,強調的是效率,公平自由就別說了。

    墨家嘛,就是黑社會。有自己的一套繳稅機制。墨家裡有大量奇材,善戰的,善科技的。要儘量拉攏與溝通,把人才技術吸過來,為我所用。

    還有鬼家,那可是天下奇才學校。把鬼家下的所有學生給承包了,重點是外交家和軍事家。人才不能留給敵人,重金留人,寧可留著吃肥肥,也不能給別人用。反正人才以人為本,重視人才。

    這麼多家在一起,肯定會吵來吵去,有衝突了,要用誰家?還是分責能,各司其職,總體上以法為主,但也要善變通,難度是有的,但 難能可貴嘛

  • 3 # 暢讀歷史

    法家,最喜歡韓非子。

    韓非是戰國時期南韓人,

    秦王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於是大兵壓境,逼迫韓王交出韓非,

    就這樣,韓非到了秦國。

    這時李斯也在秦國,他深知韓非之才遠在自己之上,如果讓韓非留在秦國,自己就沒得玩了。

    於是,李斯對秦王說:韓非是南韓人,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祖國,是不可能全心為秦國服務的。

    秦王聽信了李斯的話,把韓非關了起來。最後韓非被毒殺在獄中。

    秦王和李斯都忘了,李斯是楚華人,難道不會想只著自己的祖國?難道能為秦國盡全力嗎?

    李斯和韓非,其實是師兄弟,都師出荀子。

    一般認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義,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樂,他們都是儒家的大師。

    是不是很奇怪?儒家的老師,教出了法家的學生。

    我們來嘮一嘮,

    孟子說,人性如水,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向善,正如水性,就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也就是說,人的特性是趨向於善良的,這就是“人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人作惡呢?環境使然。

    荀子說,性有惡,偽有善,善能勝惡,

    什麼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什麼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謂之偽。

    天生如此就是性,事在人為就叫偽。

    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從不同方面繼承了儒家的仁義禮樂,

    孟子,人性有善,所以需要積極引導,故,孟子重仁義;

    荀子,人性有惡,所以需要嚴加防範,故,荀子重禮樂;

    什麼是仁義呢?簡單說就是仁愛和正義;

    禮樂呢?禮指行為準則,樂就是音樂。禮負責規範人的行為,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

    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向善。

    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已經很接近法家了,甚至有人覺得荀子就是法家的。

    李斯和韓非是荀子的學生,他們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韓非繼承了荀子,並發展了荀子,他認為人性本惡,只能透過法律來約束人的行為。

    李斯構陷韓非,說明孔子的仁義禮樂,在戰國後期是完全沒有市場的,

    只有順應天下大勢的法家,才能引領時代,指導秦國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技在未來幾十年中,會有哪些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