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福州
-
2 # 成長中的修行人
要不要培養孩子交往能力?
答案是肯定的!
交往能力或社交能力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尤其是當今社會,交往能力或社交能力強弱直接關係到孩子人脈圈的寬窄!所以,為人父母者肯定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能力!
培養孩子與人交往需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孩子是否善於交際,樂於與人交往與其性格相關。在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最好不要一刀切,根據孩子性格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指定培養方案。
一般而言,開朗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與人交往,打成一片。家長在鼓勵孩子與人交往的同時,替孩子把好交友關,狐朋狗友還是讓孩子少交或者不交為好!
而性格內向,離群的孩子則需要父母重點培養孩子交往或社交能力,分析孩子是慢熱型,還是孩子從小就吶口拙言,不善表達,慢慢的性格就孤僻下來,不喜與人交往?前者還好說,那麼後者家長也需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帶著孩子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如夏令營、團體競賽類等活動,在孩子不反感、不牴觸的情況下,積極的鼓勵孩子與合作,促成孩子與他人交往,並對孩子的表現持讚賞或支援與鼓勵,長時間的鍛鍊,讓孩子體會到與人交往的快樂,享受與人合作完成任務後的成就,這樣會事半功倍!
培養孩子與人交往或社交的時,這些做法值得注意:
1.為了社交而交往,外表看似一團融洽,其實孩子並未真正融入那個圈子,孩子並不開心!這種行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並不少見,帶著功利心,不惜跪舔去融入一個圈子,即便目的達到,關係也不會維持太久,畢竟三觀不合,眼界不同,格局差異很大,硬擠進去不會融洽的!
2.廣識熟人,就是積累人脈,人脈越廣朋友就越多!
熟人有很多種,如同學、同事、同行都可以是很熟悉的人,但是未必是朋友;一時是朋友,未必一世是朋友!很多人都有“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的既視感,為何麼?
3.與人交往後,朋友關係的維護很重要
之所以上面出現“熟人多,朋友少”得情況,可能是在關係維護上出現了問題!如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鼓勵孩子多聯絡,多交流,保持友誼長存!
以上是個人對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一些看法,對錯不論,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開放的社會需要善於與他人相處,這是大多數家長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卻有的家長平日裡不注意孩子的交往問題,既不關心孩子有沒有朋友,也不關心孩子在群體裡與人相處得好不好。
面對複雜紛繁的社會,常聽到一些孩子說:長大以後,我要找一個跟別人打交道的工作,當個電腦程式設計師或自由職業者,省得總和那些人糾纏,太煩人了。孩子的說法可以理解,可家長應該明白,與他人相處,是現代社會一個正常發展的人最重要的品質和能力。不具備人際交往的本領,就不可能在未來社會上獲得成功。
對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他們一方面獲得了比父兄更多的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交流的觸角衝突了家庭的小圈子,伸向了社會,伸向了海內外;而另一方面,家庭結構和居住條件的變化,視聽技術的發展和遊戲方式的更新換代,使他們更習慣於面向自我,較少有經常化的、直接的、豐富多彩的交往經驗;此外,富有時代特徵的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觀念,情感上對父母的過分依戀和較弱的生存能力,使這一代獨生子女實際的人際交往過早地沾染世俗化的色彩,很難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性特徵。
可以說,當代獨生子女在與人相處的品質和能力方面存在著先天不足,家長應負一定責任。因為,一些家長在以下幾方面有失誤:
其一,不激勵孩子的交往興趣和慾望。家長沒有鼓勵孩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同齡人聊天、遊戲、出遊,常藉口文化學習而忽視孩子在這方面的學習。
其二,沒為孩子的人際交往創造條件、樹立榜樣。良好的人際交往需要高尚的品質、正確的交往動機和一定的交往技巧,在這些方面,父母尚未成為孩子的榜樣。
其三,未重視人際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質的培養。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素養,如善良、誠實、守信、真誠、開朗、率直、善解人意等等,這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施以影響並有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