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鍵聖
-
2 # 美劇先知道
《犯罪心理》是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於2005年9月22日開始播出的美國犯罪電視劇,主要講述了一支隸屬於匡提科的FBI行為分析部門的心理側寫隊伍BAU,所經歷的各式各樣的犯罪行為。
《犯罪心理》的敘述模式相對比較固定:當有連續案件出現時BAU就會出動,分析已知的線索和受害人資訊,再隊員分別前往不同現場,將收集到的種種線索串聯起來後,側寫出unsub的客觀情況、犯罪規律以及犯罪心理,最終將其捕獲。
每集的名人名言也是對案情的分析和總結,發人深省。
《犯罪心理》最吸引我的一點在於他對人類行為的分析,連環殺手那些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在劇中都顯得那麼正常、那麼符合邏輯,因為他們童年的遭遇、日常環境的影響決定了他們的舉動。這也是《犯罪心理》有別於其他同類破案懸疑劇的關鍵,他們讓“犯罪”變得“有跡可循”。
並不是每一個小孩都能有幸福美滿的童年,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長大後襬脫痛苦的陰霾。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到今年《犯罪心理》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而今年他也將迎來第十五季,同時也是這部劇的最終季。我從學生時代開始追這部劇一直追到工作,經歷了幾個主創的離開,也同新加入的成員一起歡笑、思索。
資深長者giden與rossi,沉著冷靜的隊長hotch,記憶力超群的天才ried,撞門專業戶morgan,只要你想沒有她查不到的it女Garcia,溫柔幹練並存的JJ,日後擔起重任的emily......每一個組員我都愛,他們可愛、真實,每一個都是BAU不可缺少的那一個。
而當你拋開劇情又會發現,私底下的他們也是同樣可愛,就連一絲不苟的hotch叔賣起萌來也是棒棒噠。
我想倘若等到真的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我也會笑著揮揮手,感謝CM帶給我的感動,感謝CM帶給我的思考。
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喜歡看犯罪劇。《犯罪心理》很經典,和一般的偵探劇相比,更注重心理剖析。一說到心理學就感覺有點玄乎,貌似有點不嚴謹,畢竟警察破案是講證據的,沒有證據將寸步難行,很多影視劇都把證據鏈演繹到了極致,多少犯罪分子都是因為證據不足而逍遙法外。
《犯罪心理》以心理犯罪研究為主題,很巧妙的避開了證據鏈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案件都是連環殺人案,並且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劇情的設定,犯罪心理小組解決的就是惡性的連環殺人案件。這類案件和普通的殺人案有很大不同。普通殺人案大部分都是點殺,在一個時間點殺人後,開始藏匿,逃竄,很少會二次犯案,能不能破案完全靠唯一的殺人現場。但是連環殺人案是連續作案,而且很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殺人。
對於殺人犯來說,做的越多錯的越多,多次犯案和一次犯案相比,留下的罪證是累加的。事實上,在《犯罪心理》裡,很多罪犯都是在犯罪過程中被抓獲的,這邊警察在加班加點,那邊犯罪分子也是加班加點,甚至向警察發起挑戰。對於這樣的極端罪犯,犯罪心理學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犯罪分子不停作案,就是給警察送破案素材,尤其是資訊時代的今天,連環殺人犯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讓警察難堪的往往是輿論的壓力,如果發生了劇中的那些連環殺人案,輿論壓力會比破案本身更讓警察頭疼。
《犯罪心理》作為理論研究有很高的價值,但是除了破案過程,最讓我震撼的是人性的黑暗,很多罪犯都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而這些心理疾病都來源於生活中受到的傷害,這些傷害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魔,每一次的傷害都化成惡魔的能量,當傷害達到臨界點,惡魔將破繭而出,對社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心理學不是偽科學,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如何化解完全靠我們自己,心理醫生還是一個概念名詞。
治療自己的同時,一定要記著,不要傷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對他人的傷害,很有可能會反噬到你身上,每一次傷害別人都會有蝴蝶效應,你不知道哪一個人的惡魔已經到了臨界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