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天帝
-
2 # 平凡人讀史記
齊國的逆襲是從馬陵之戰開始的。
馬陵之戰,魏國被重創,主帥被俘,大將自殺,國家實力大減,淪為二流。齊威王在圍魏救趙成功之後,趁魏國進攻南韓,希望再來一次“圍魏救韓”。孫臏利用魏軍輕敵的弱點,引魏軍深入,並利用每日減灶的計策,造成齊軍潰逃、不斷減少的假象。
主將龐涓中計,率領輕騎兵一路追殺,進入了齊軍的伏擊圈——馬陵道,此道被林木包圍,道路狹窄。齊軍於此埋伏一萬名弓箭手,待魏軍進入時,亂箭齊發,龐涓中箭,魏軍潰敗。
龐涓見敗局已定,拔劍自刎,魏軍損失10萬精銳。從此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返。
齊國加強進攻魏國,秦國乘勢落井下石。
馬陵之戰後,魏國很長時間一蹶不振,齊國一鼓作氣,加強了對魏國的進攻。為了緩和這種局面,魏惠王依照惠子的計策,越齊威王于徐州相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魏齊之間得以短暫和平。
然而,魏國宿敵秦國,卻在這段時間內,不斷在西邊進攻魏國,西河、上郡相繼被秦國攻佔,魏國東西兩面受敵,首尾不能相顧。從此徹底走下中原霸主的神壇。
齊與秦稱帝,滅宋國,西侵南晉,國家勢力達到頂峰。公元前288年,秦王稱西帝,派遣使者入齊,與齊湣王為約定共同伐趙,尊稱齊湣王為東帝。同年,雙方各自去除帝號,恢復王號。兩年後,齊湣王滅宋國,入侵三晉,齊國勢力至此達到頂峰。
可惜的是,物極必反,齊國自此開始,被其餘六國聯軍大舉征伐,燕趙聯軍攻入臨淄,齊湣王出逃,幾乎亡國。
-
3 # 漩渦鳴人yy
其實戰國初期。早早崛起的中原霸主魏國,它的衰敗是註定的,為什麼攤上了一個倒黴主子,這組咋一天到晚的,因為自己的小脾氣肆意發動戰爭,這一點幾乎都快成了別人的常識,誰要不服打誰要看的不順眼,打整個魏國最巔峰的時期,三線作戰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國家遲早會被耗死。
不過話雖如此,可總得要有人來完成最後一擊,也就是說這最後一刀誰來統這是一個技術活,總不可能讓秦國來捅的最後一刀吧!那外華人估計都快笑開花了,等他們來捅的最後一刀,我早就把四周的不安定的因素全部都給掃平了,到時候誰能管得了我,商鞅變法,那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這件事情自然而然落到兩個國家頭上,一個是齊國,一個是楚國,兩個國家都是老牌強國,同時又排除在三晉體系之外,由他們兩個國家來執行著最後一刀,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畢竟這兩個老牌強國和魏國之間必須要打這麼一仗。
相比較於楚國陷於內耗之中,而且還需要防範南邊的越國,作用於山東大地上面的齊國,這個時候表示自己的地理位置很好,而且也很容易的和當時的魏中國產生衝突,那這個時候尤其過來完成這一叨,這是最基本的情況,但是不會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其很大的原因便在於他的軍隊體系,尤其是魏武卒更是天下強軍,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握在魏國的手裡,騙那位國就擁有了一道移動的長城,無論誰去攻打他都討不到好。也正是有這個底氣,魏國才願意四處招惹人,而其他的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必須要幹掉魏武卒,必須要擊敗魏國的大軍,衛國才會滅亡,沒有大軍拱衛的魏國,那簡直就是一個被扒光了所有武裝的一塊兒肥肉,四周的野狼爭著搶著,也要把這塊肥肉撕成碎片。
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帶領著齊國的軍隊,去把魏國的軍隊給殲滅,在這種情況之下魏國才會投降。
而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合適的軍隊領導人,孫臏!經過一系列的運作以後,魏國被擊敗了。
我們看到演一出大戲需要什麼需要合適的背景,需要完整的故事情節,需要巧妙的構思,需要人物之間的關係,然後大家痛痛快快地演一場,你送你的人頭,我拿我的收入,皆大歡喜,是不是?
回覆列表
孫臏是齊華人,本來,孫臏和龐涓都在魏國,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龐涓處處針對他,由於種種原因孫臏回到齊國,然後齊國開始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