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寫書法(書法創作)時,字的形體變化是建立在筆法和字法牢固掌握的基礎之上的,基礎不牢,何來變化?更談不上發揮自如,行雲流水了。

    書者,無論是學哪種書體,都要先繼承傳統,傳統的基礎打牢之後,再形成自己的風格。

    字的形體變化,是書法創作者根據章法佈局的需要,對字的大小,挺臥,寬窄,點畫的粗細以及迎讓,進行科學處理,力求使整幅作品(含臨帖作品)協調,字與字,行與行,行與字,字與行之間有一定的呼應關係。能做到以上所說,傳統的東西必須要掌握牢固,熟練程度一定要達到,否則,就別談字的形體變化,揮灑自如,行雲流水。

    揮灑自如,行雲流水,是在自然書寫狀態下才能實現的。但揮灑自如,行雲流水亦是建立在傳統基礎牢固和熟練度的基礎之上的,離開了牢固的傳統的基礎,熟練度就達不到,熟練度達不到,揮灑自如,行雲流水就無從談起。用一句俗語說,就是功到自然成。功夫不到家家,就不要談字的形體變化,揮灑自如和行雲流水!

    學書法,必須苦練硬功!什麼是硬功?硬功,就是傳統的筆法,字法。怎麼練?辦法只有一個:撲下身子,靜下心來,老老實實臨摹古人的名碑名帖!並做到邊臨帖,邊讀帖,邊領悟。

  • 2 # 八線段米字格書陳曉峰

    熟能生巧,先踏實練習,對於別人的建議,有時候是兼聽則明,有時候多聽則亂,一年級不考慮六年級的事,基礎打牢了,自然會水漲船高

  • 3 # 書法有云

    你所提問的:寫書法時如何在形體中做到形體變化?能揮灑自如,行雲流水。我歸納來說,中心思想只有一句話可以表達:無他,唯手熟爾。

    形體就是結字就是章法的一部分。

    結字:指的是字的點畫布置及結構安排。

    晉代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不宜傷密,密則似痾瘵(zhai 去聲)纏身;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如“佳”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畫,必須下筆勁淨,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

    清代蔣和在《書法正宗》中說:“整頓精神,正其手足,先學形勢,須令似本,尺寸規矩,心眼準繩,八面照應,不得重改,點畫清楚,向背分明,中正揖讓,立定間架,布白停勻,一氣貫注。”

    清人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章法,是指一幅作品的整體佈局和安排,主要是指字和字、行與行之間的相互呼應的規律法則,也包括字的佈列方式、落款、鈐印的方法等。

    我們習慣將整幅作品的布白稱之為“大章法”,將一字中的點畫布局和一字與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稱之為“小章法”。

    明代董其昌有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

    明代張紳《法書通釋》中說:“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字成一點之規定,一字乃終篇之主。”

    清代劉熙載《書概》中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互相應之妙。”

    章法大體包括:

    分行布白;主要是安排字的點畫結構和調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氣脈貫通;透過字的合理搭配,不堆砌不支離來做到承上啟下、筆斷意連。字距與行距;一般排列方法可分為橫有行,縱有列和橫無行,縱有列兩種。

    書寫格式;作品的常見形式有中堂、條幅、對聯、橫幅、條屏、扇面、斗方、收卷等。題款和鈐印;其對作品有著調整、充實、說明、烘托氣氛、陪襯主題的作用,應謹慎為之。

    筆法、筆勢和筆意為書法三要素,筆法、筆勢的變化會影響結字,結字的變化會影響大章法,因此,多學多練才是正道,唯書寫到達精熟程度,意在筆先,那時所書收發由心字形變化渾然天成。

  • 4 # 逍遙劉138208928

    變和不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只有在繼承傳統的不變法則,才能在其基礎上發揮其個性特色。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遊刃有餘境界。

  • 5 # 子衿的書法

    寫書法作品時,如何在形體中做到形體的變化?能揮灑自如,行雲流水?

    形體的變化,在於用筆的技巧。你的用筆筆法組合的方法越多,形態的變化就越多,筆法組合的越少,用筆越單一,體態的變化就越少。字形的體態肥瘦長短,在於用筆的變化上。藏露迴護,提頓挫折,圓轉方折……在書寫時能夠根據筆勢而採用不同的用筆,體態的變化就能千姿百態,盡其心意而揮灑。

    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要做到您提出來的這些技能,練習,是這些技能的保障。書法是技能的體現。沒有手上的技能做支撐,讀遍天下的秘訣都沒用。曾經有人問我,只讀帖,不臨帖,可不可以寫好字?我對他說,你讀十年的帖,還不如不讀帖只臨帖學習一年的人。為什麼?知道是一回事,實際應用又是一回事。我們在臨帖的同時,藉助讀帖來分析思考,這樣可以提高我們對筆法的悟解。缺少了一樣,對我們的學習都會構成障礙。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持之以恆的練習,行雲流水,揮自如的書寫,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功。

  • 6 # 翰墨書道

    學習書法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去做過度的誇張變化,能夠精準背臨,然後在精熟的基礎上,自然融入自己的一些美學理念皆可,如果有意的去搞一些另類的東西,可能會是作品風格也一種怪異的味道。

    在創作時欲求變化,但最好不要弄巧成拙。

    雖然古今一些書法在完成基本功以後,遍閱百家,追求自我審美理想是,確實有不少書法家,採取了相容幷蓄的做法,如王鐸在臨摹王羲之的書法過程中,改變作品的形制,融入其他筆法與王羲之的書法的臨摹中,實際上,王鐸的選擇上非常謹慎的,並不是盲目的取變化的。還有鄭板橋以蘭竹筆意入書,吳昌碩的篆書有隸書意趣,那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有可能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磨合才找到適合自己審美表達的途徑的。有創新意識是好的,但還是慎言創新。

    能夠做到精準的背臨和按照原帖風格創作,然後循序漸進的彌補一下自己美中不足的方面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做出欲弄巧反成拙的地步。

    就書法的變化的基本原則,我們在臨摹練習書法過程都可以學到的,比如空間分割問題,重心問題,形線條的粗細變化問題,只要我們善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技法適度做些變化處理。從章法上來說,臨摹練習階段,基本能夠做到一行或通篇章法的貫氣與和諧,畢竟是在亦步亦趨的恪守法度。在我們掌握書法的技法基本規律和章法處理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心和審美情趣,去組織按照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乃至通篇章法。就重心方面來說吧,我們可以根據上下左右字的重心或關係調整我們已經能夠背臨下來的字重心和空間都虛實變化,以使得其在所處的環境中更和諧融洽。

    比如下面的"和"字,我們在掌握第一個字的寫法,和達到背臨的基礎上,為了更具需要改變一些字的重心,我們就可參考其他字的重心處理方式為我所用。如第三個字的左右部分的重心處理關係。從細微的角度來看下面的和字,可以說每一個字的重心處理關係都是不一樣的,足夠我們借鑑,包括點畫造型和字形。甚至採取偏旁部首根據一些結構章法的基本規律進行新的組合比如欹正、避就,迎讓、錯落、伸縮,改變主筆點畫等技法的組合。

    我們在看一下王鐸的書法是不是神筆王鐸名不虛傳呢?

    書法要有行雲流水,一要得法,二是熟,二者缺一不可。

  • 7 # 墨石達人

    開始必須要嚴格對每個字的點和線之間的精準臨帖練習,再加以勤奮努力,不看字帖寫名家字帖的字,再對照和原貼有何差異,進行不斷練習修正,加強筆法和手握筆的不同姿勢,做到心中對所寫的每個字,它的結構,特點,章法,押韻是否到位,能說出所寫的每個字都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在書寫時進行化繁易簡,做到簡繁相通,才能在書寫時胸有成竹,下筆自然是行雲流水,形體變化才能來去自如!才能從歷代書法名家中提煉出自己的書法風格,寫出自己的神采之筆,獨樹一幟!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知道的招聘騙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