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情直通車
-
2 # 古海遊
結論很簡單,殺或不殺毛文龍,後金都敢繞道入關,侵入內地劫掠。
牽制,就是牽住敵人使其不能自由行動。牽制所要求的條件是很高的,也就是毛文龍吹牛皮能牽制後金,文人添油加醋吹吹而已。
實際那時候的袁崇煥的關寧軍或毛文龍的東江軍是難以牽制住後金的。
一來後金騎兵,野戰近乎無敵,可以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一般明軍難以抵擋。再則即使明軍提前知道後金主力遠離老巢瀋陽,也難以趁機襲取瀋陽。
因為瀋陽離寧遠、錦州和皮島均較遠(看地圖就知道),明軍出動趕到瀋陽即使再快至少也得一週時間。這樣早讓人家發現了,就不能奇襲了。硬攻瀋陽,人家早留人防守了。努爾哈赤十幾萬大軍都攻不下寧遠。你毛文龍有何能耐能攻下瀋陽?瀋陽城池更堅固,守城士兵也見識過寧遠對手怎麼守城。所以瀋陽是不可能襲取攻下的。牽制就是毛文龍吹吹牛和明末文人無知吹捧而已。同理,趁後金侵入內地,袁崇煥派關寧軍攻取瀋陽以圍魏救趙根本行不通。皇太極也是早料到瀋陽難以攻取,才敢繞道入侵關內。
-
3 # 史料不輯
如果是在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的情況下,毛文龍和袁崇煥對後金呈南北夾擊之勢,必定勝利。可這卻是在明末,在戰場上明軍是無論如何也戰勝不了後金的,唯有和談,用持久戰拖垮經濟落後的後金。
從上千年的南北對抗的歷史來看,戰爭對於中原政權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划算的方式。漢武帝抗擊匈奴雖然取得大勝,但國家經濟幾乎崩潰。受重創的匈奴躲入草原深處,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殺回來照樣大破漢軍。
漢朝制服匈奴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拼命修長城,透過控制南北貿易的方式讓匈奴生活陷入困頓。遊牧政權在沒有完成“中央集權制”改造前是非常鬆散的組織,軍事失敗、貧窮、饑荒和自然災害等一旦出現就會鬧內訌、搞分裂,匈奴、突厥、蒙古、準噶爾等等都是因此而衰敗。
其次,明朝沒有錢,明軍打不起。朱元璋是苦出身,建立明朝後特別體恤百姓,向天下承諾“永不加賦”。可問題是明朝初期國家人口少,開支也少。到了中後期人口不斷增加,國家機構、人員也相應增加,但財政收入卻一直停留在三千萬兩白銀上下,所以明朝沒錢和後金一直在遼東耗著。
袁崇煥想和後金和談,毛文龍的問題必須解決。毛文龍佔據的皮島地方不大,戰略意義重要。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很大一部分功勞是毛文龍在背後捅了後金一刀。不過毛文龍這個人非常跋扈,消耗著國家大量軍費,自己卻大搞走私貿易,只因能牽制後金才一路做到總兵,朝廷拿他也是沒辦法。
為了保住皮島老巢,毛文龍堅決要求對後金作戰,袁崇煥卻一心想要和談。他倆在遼東必然會造成“政出多門”的局面,所以毛文龍必須死,但袁崇煥殺他的方式卻很不合規矩。
毛文龍的軍銜是總兵,袁崇煥沒上奏朝廷就給斬了。雖然有尚方寶劍,但尚方寶劍不能斬總兵,而且毛文龍手裡也有尚方寶劍,袁崇煥的行為嚴重挑戰了皇帝和朝廷的尊嚴,只是礙於遼東局勢,朝廷忍住沒發作而已。
解決了毛文龍的問題後,袁崇煥的和談卻沒成功。皇太極一看到後顧之憂被解決了,立刻帶兵繞道蒙古打進了北京城。這一下皇帝和朝廷就再也忍不了了,所以毛文龍必須死,袁崇煥也必須死,相比較來說,毛文龍更怨一點。
清軍入關是大勢所趨,不是一個兩個人能阻擋的,況且袁崇煥和毛文龍本身都有很大問題。
回覆列表
袁崇煥,廣東人氏,明末薊遼督師,曾領導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曾在崇禎面前許諾五年平遼。要想短時間內完成豐功偉業,說話的份量必須槓槓滴,到了遼東以後,唯獨駐紮在皮島的毛文龍不受其控制,袁督師很是生氣,但又無可奈何。
說說當時遼東局勢袁崇煥駐紮在山海關,關外便是後金,山海關是後金入主中原的最後一道屏障,一但山海關丟失,後金軍隊便長期直入。毛文龍駐紮的皮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與山海關成掎角之勢,後金如果進攻山海關,毛文龍便可直導後金老巢,皇太極當時使出各種手段威逼利誘都無功而返。
袁崇煥為了令行統一,設計殺害毛文龍,毛文龍一死,後金的眼中釘,肉中刺被拔掉了,要知道,毛文龍部一直牽制著後金,使後金不敢輕舉妄動,這下好了,背部芒刺被人給拔掉了,後金已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力的攻打山海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