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說屋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 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髮: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 2 # 創意快訊

    襁褓:兩至三歲的兒童

    垂髫(tiao2):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女孩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風華:男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3 # 中古書法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 4 # 硤嘉嘉的心靈樂樂園

    襁褓:兩至三歲的兒童。

    垂鬢: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風華: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

  • 5 # 松小白

    大家的回答都沒有出乎我的意料,都是很正統的答案。問題是,我們現在可以說:小朋友,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才能長高長壯哦。這樣類似的話,古人如何表達?嘿那個總角過來一下,給這個豆蔻吟一首詩吧,然後去和弱冠玩

  • 6 # 清風1480014

    應該跟現在的叫法沒太大區別,一般口語就喊小孩兒,孩子,至於那種什麼嬰兒,襁褓等之類的,都是書面上的用語,是一種形容詞,表達不同階段的孩子,但平常口頭稱呼是不這樣的,現在小朋友這個詞,不僅可以用在書面表達上,也可以用在口頭稱呼上,但有些叫法,比如少年,少兒之類的,只能用語書面寫作上,它可以大致判斷孩子處於什麼階段,但不能用於口頭稱呼,你聽見誰在街上喊少年少年?不是喊孩子,就是喊小朋友,或者喊小同學,這是貼近實際生活的叫法。所以說,不要把日常的稱呼和書本上的形容詞稱呼混為一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東漢少帝劉辯?東漢少帝是不是漢朝的正統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