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豆的爸爸咖啡豆
-
2 # 吾與軒
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白什麼是更好的生活,這所謂更好的生活標準對於世人來說意義難道都是一樣的嗎?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認知裡,體面的生活一般是指功成名就,但到底這只是世俗意義的的所謂美好生活。
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家庭背景,造就了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這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是俗人,大家都在按照約定俗成的規律生存,大部分人不敢去僭越這些法則。如果有人敢去挑戰這些世俗法則,就會受到社會上和七大姑八大姨等各方面的無端譴責,就沈先生而言也許他僭越了某些社會法則,導致好多人莫名其妙的想去“幫助”沈先生,想想著實有點可笑。
沈先生本人我不知道他到底經歷過什麼,背後有什麼故事。我也沒有任何權利去幹涉別人的生活方式。但就就沈先生來說,他遍讀詩書,通曉大義,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他也一再強調他是在踐行“垃圾分類”這一理念,所以他的世界維度和大多數人是不在一個頻道上的。
絕大部分人都從自己主觀意識出發去斷定沈先生生活非常糟糕。一個人這麼有才華,不應是這種狀態。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一段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意思是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自然有很多方面。我們對於一個現象應該要辯證的去看待。是人就有其侷限性,每個人的觀點都是在他的侷限性上表達出來的,問題是大多數人認識不到自己的侷限性,認為自己是對的。
所以我們所認為的沈先生所謂過得不好只是世俗想法罷了。沈先生學識淵博,我們所謂的道理也許在他那裡就是謬論!這種生活方式也許在他的思維邏輯裡是最快樂的,所以我們就不要再妄加揣測了,更不要在去打擾沈先生的生活了
我和這位“大師”同齡,很巧,我也是上海人,出生在徐彙區,更巧的是他是我的學弟,我妹妹的同班同學,我妹妹是他們班的班長,聽妹妹介紹,他母親是老師,他喜歡讀閒書但學習成績差,人送綽號“老夫子”,脾氣又倔,自尊心超強,所以與家庭對立嚴重,高中畢業什麼也沒考上,估計家裡看不起他。第二年招幹進徐匯審計局,不過,他從小是爺爺帶大的,與父母沒有感情,後來父母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對妹妹照顧多,引起他對父母的不滿,幼年的感情缺失,對性格倔強的他影響是終生的。我後來搬到浦東上南路耀華路,上班經常都要經過楊高南路高科西路,很久以前就看到過這位“大師”,記得曾經和他擦肩而過,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僅停留在“渾身髒兮兮的流浪漢拾荒者”。從沒想過這樣一位拾荒者會在今天紅遍全中國。
他這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活的很單純,可是單純中卻隱藏著他的無奈和淚水。
我不瞭解他內心,也不知道他有什麼故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喜好,我只從自已的感覺說說自己的觀點。
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如何度過人生的自由和權利,別人本不應去胡亂評價,你不是他所以你不知他。
拾荒流浪也是一種人生選擇,無關於對錯,我到是覺得從某種含義上來說,所有拾荒者應該都是“垃圾分類者”,都有垃圾分類理念,區別在於他是有點文化的“垃圾分類者”,都是靠此維生,僅此而已。這一行自古就有,存在即合理,無關乎信仰理念。
但是,會說幾段古文典故,能吟幾首唐詩宋詞就是大師?那這所謂的大師也太不值錢了,我以為真正的大師不是吹出來的,是靠成就堆積成的。既然熟讀四書五經,那作為大師應該讀過歐陽修的《左氏辨》吧?“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這麼簡明的哲理會不知道?
一個熟讀四書五經,張口“左傳”閉口“春秋”的人,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如此模樣,那他到底是如何去理解這些國之經典的?
這樣的人最多也只是有點文化的,有點國學底子的,對世事有自己偏見的,從小缺乏親情關愛的人。
淡泊名利者需具備有奪取名利之能力,連爭奪名利能力都沒有談何淡泊?看破紅塵者必先歷過紅塵才能去看破。
最後還要加一句,那些拿著手機圍在他身邊“嗡嗡”叫的蒼蠅們,有多遠滾多遠吧,你們是真的噁心到老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