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頭小頭幸福一家
-
2 # 慈音1
小時候缺愛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很強大。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孤獨寂寞的空間缺少愛。但是這不孩子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的要早。他們思考人生的問題比較多。過去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可以說缺愛的孩子早成熟。這不孩子的缺點是,養成了孤僻的性格。怕被傷害多疑。排他性比較強。往往內向不愛說話。隨著年齡的增長,缺愛的孩子步入成年。他們需要改進的就是,多於群體交往,改變掉自己的內向性格。打消思想一些顧慮。開始更好的生活。
-
3 # 享受慢時光
活在當下
做自己,愛自己愛生活
可以看些自己喜歡的書,閱讀開闢新的視野,新的體會
堅持鍛鍊身體,Sunny下奔跑
接納自己
人都是感性動物,能根據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語言,行為方式等做出反應行為,所以不論小時候缺失什麼,長大後都會有相應方面的表現。小時候缺愛(主要是父母愛的缺失),如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沒能及時照顧到孩子的情緒,需求,成長等諸多方面,造成孩子在成年後的一些表現不是特別的健康。我們來看看一位網友的自述:
@倆寶好媽
“我現在人到中年,每次想到自己的母親,不是滿滿愛意,卻是深深的恨。我的母愛,不但小時候缺,長大了也缺,現在也缺。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的母親。受害者就是我。
現在的我,自卑心理嚴重。做什麼事情,總覺得不應該有自己的份,如果有了就覺得不可思議。
脾氣暴躁。這一點像極了我的母親。我最痛恨自己這個毛病,因為從小我就被這個特質嚴重摺磨,現在自己又在無意識中成長為母親的樣子,我有多恨自己的母親就會多恨自己!
被害心理嚴重。因為從小缺愛,缺少安全感。總是感覺其他人對自己不懷好意。什麼事情都首先想到陰暗的一面。這是極其不好的。我有意識到,努力調整自己,但是這種影響總會有。
不會體貼人。不是我不想,是我總是做不到。有時候覺得自己很笨,不會說話,沒有眼力見,幹什麼都不能招人待見。這應該是我從小做事就沒有被表揚和肯定過的原因。無論做多做少,母親都是冷著臉批我,要不然就動手揍我,現在只能想起來她拖著我往小黑屋去,卻一點想不起來我犯了什麼錯!
所以我用心去愛我的孩子,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從理論上接受母親對我做的一切,再努力從情感上好受一點。從小缺愛的人真的會影響一生。所以從現在開始,溫柔地跟你的孩子說話。讓她感受你的愛,而不是感受你的暴躁。”
從這位網友的自述中可以看到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敏感,容易內耗,習慣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感情,內心脆弱,自尊心強,很難去相信別人。
那麼,如何走出“缺愛”,自我治癒呢?自愈的過程往往要經歷以下三部曲:
1.承認——從壓抑到表達。
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源於痛苦本身,還源於痛苦沒有人看見、陪伴和支援。 在自我的孤島裡,痛苦變成了劇毒,腐蝕著人心。而表達,就是“被看見”的開篇,一旦痛苦有人分擔,它就不再是咆哮的瘋狗了。
2.理解——從扭曲到接納
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過去你的認知也許是:缺哪兒補哪兒。我缺人愛,就要牢牢地抓住一個人來愛我。 而其實,我們真正缺的不是愛。而是在承受“不被愛”的痛苦時,沒有一個心靈上的懷抱,容納那個哭泣的孩子。因此缺愛的人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治癒的空間”。在那個安全的空間裡。我們可以重新探索親密關係中的連結。那些在父母的身上沒有體會和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探索。
3.整合——從內化中長出新的自我
當我們藉由安全的親密關係而學會接受、理解和安撫內在的自我時,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過不去”的坎,也許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坎慢慢消融了。而對父母潛在的恨意、內疚也不在橫亙在心間了。由此,我們不再重演兒時的劇本,停止了創傷的“輪迴”。
另外,對從小缺愛的人,我們要及與更多些耐心,明確態度,用熱情真誠,慢慢暖化他(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