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村夫夜話
-
2 # 符號旋轉
這兩句農諺都是正確的,只是針對的地域不同。 就農事活動來說,秋分時節正是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因此有“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說法。當然,這是指黃河流域以南的地區,而在北方則要提前一個節氣,應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農諺的地域性,實際上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區作物種類不同,播種、收穫季節不同等等。浙江農諺:“麥黃種麻,麻黃種麥”,陝西農諺則為“麥黃種糜,糜黃種麥”,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 華北農諺“七金、八銀、九銅、十鐵”,“秋收不耕地,來年不能定主意”,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閒、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這樣,浙江農諺“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爛冬油菜旱冬麥”,反映浙江地區冬季不是種綠肥,就是種大小麥、油菜以及蠶豆、豌豆等,很少休閒,更沒有七月八月就耕地準備過冬的。 擴充套件資料 雖然在播種期上這兩句農諺反映了地域的差異性大,但在許多農諺裡,儘管地區不同,條件不同,卻都有類似的說法。如大豆的“乾花溼莢,畝收石八”,南北各地都這樣說;浙江農諺“割麥如救火”和華北農諺“麥收如救火”一樣。 在浙江、蘇北等地都有同樣農諺:“六月不熱,五穀不結”,“有錢難買大肚黃”等等都是普遍性的農諺。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學特性。 作物的生物學特性是它本身遺傳性的表現,其所要求的環境條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還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環節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農諺上也大體一樣。 比如華北、陝西農諺“種田不上糞,等於瞎糊混”;蘇北農諺“不施糞,瞎胡混”,浙江農諺“種田無師叔,只要肥料足”;以及華北農諺“鋤頭有三分水”和浙江農諺“旱來鋤頭會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樣。 不論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達形式的類似來看,說明當初某條農諺可能發源於某一地區,隨著傳播開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區的特點(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節的、口語習慣等)予以變通,最明顯的如播種期,幾乎“××早,××遲,××××正當時”成為各地農諺的共同表達公式了。
-
3 # 豫東留守青年
這兩句諺語說的很對,現在因為隨著氣溫回升的變暖的原因,種植小麥都種在霜降前後,現在氣溫比較暖和種的太早了小麥長的比較快,怕來年的倒春寒影響小麥的生長,晚種往後推遲沒有影響就是來年有倒春寒也不怕,只不過霜降以後播種用的種子要比霜降前用的要多,過了霜降種植小麥過了霜降一天加一斤種子
-
4 # 秦川農事
我們這裡是陝西省寶雞市,說說我們這裡種小麥的一些事,八九十年代,我們從九月二十日就開始種小麥了,有農諺道:“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這幾年,由於地球‘溫室效應’,冬天再不那麼寒冷,氣溫升高了,小麥品種也不斷的更新,那句諺語一定過時了。小麥的最佳播種期在十月上旬,也就是10月1日~10月10日,所以農民就有了這新的諺語:“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寒露時節,我們早上起來,穿單衣去外邊感覺涼嗖嗖的,氣溫在15℃左右,中午會高一些。氣溫在15~20℃,是最適宜小麥播種的。如果種早了,小麥旺長,會消耗大量的水分和肥力,到了冬天會倒毛髮黃,這時必須補施尿素10斤/畝,否則,來年會減產很多。也不能種晚了,霜降過後播種的話,冬前麥苗過小,分櫱數達不到3~5個,小麥冬天抗旱抗凍能力降低,肯定對來年小麥豐產不利。
小麥播種,寒露前後是最佳時節。
望各位多多指正。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南北的氣候而定,就拿我們鄂東來說,說法就不一樣。我們這裡的說法是“寒露蜿豆霜降麥"。一般冬小麥要在霜降節後才開始播種,太早,小麥容易形成瘋長,反而容易脫肥減產。太遲,小麥出土生長緩慢。還有個說法“小麥不過冬,大麥不過年"。就是播種小麥最遲不能超過立冬。
這些農諺都是農民根據勞動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很有實用價值。
其是,我們這邊早已利用秋收後的時間,整好了田地,備足肥料,只等季節一到,一鼓作氣地播種小麥,才能做到不誤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