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3
回覆列表
  • 1 # 酷炫腦科學

    可能這些人其實並沒有真的意識到他們在自己騙自己。

    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理論是這麼說的,大多數都會想要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人們普遍存在著自我欺騙的傾向。想要有說服力,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以及說法堅定不移。一個能為這個理論提供相關支援的現象是:成功的主導者通常都自信十足的。如,優秀的銷售人員充滿熱情,並能很好感染他人;相反,不自信的人往往不擅言辭。此外,同類的實驗研究也能為該理論提供有效支援。在一項研究中,假如參與者能在面試過程中成功說服面試官,讓面試官相信自己有著高水平的智商,參與者最終就能得到一筆錢。參與者表演的投入程度越高,他們對自己有著高智商的確信程度就越高,儘管這些參與者的真實智商都只有在平均水平。

    自我欺騙行為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欺騙行為進行適當的調整。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Steven A. Sloman及其團隊透過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種適應性的真實性。他們要求被試們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將游標移動到計算機螢幕上的一個點上。如果研究人員在測試前告知被試,高於平均水平的速度就代表了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商,那麼被試任務的專注度就會更高,在測試中的表現也會更好。並且,被試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己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這項實驗測試設計者人員認為這正是自我欺騙行為能成功的有效證據。但是,當被試被告知只有弱智才能在這種白痴的遊戲中有著更高水平的發揮,那麼被試的發揮就會突然變差。

    所以,自我欺騙是真的存在的嗎?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以無意識地瞭解到自身的真實情況嗎?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實驗已經給出了相關的證據:參與者在實驗中會聽到來自多個人的錄音,這其中就包括來自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需要在聽這些錄音的過程中識別出自己的聲音。實驗結果與錄音質量的清晰度以及背景噪音的大小有關。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會對參與者的腦電波進行檢測,腦電波中的某些特定的訊號能用於確定參與者是否聽到了自己的聲音。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聽自己的聲音是件令人相當尷尬的事。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Ruben Gur 與哥倫比亞大學的 Harold Sackeim 在他們經典的實驗中就利用了這一點,他們對比了參與者自我陳述與大腦活動的活動結果。意料之中,在腦電波資料一次次佐證,“這是我的聲音!”時,參與者大多數情況中都不會“認領”自己的聲音。除此之外,假如研究人員在一個與實驗無關的場景中對參與者的自信進行打擊削弱,比方說告訴他們在另一個沒有關聯的測試中,他們的得分低得令人意外,那麼參與者們在接下來的測試中聽到自己的聲音時就更加不會承認了。不過,無論參與者給出什麼反饋,腦電波是不會騙人的。

    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的則是一群學生在模擬測試中的表現,而這個測試目的是幫助學生們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能揚長避短。實驗的設計者給學生們定下了一個固定的時間,並要求他們在這個時間內盡最大可能去完成更多的任務。基於該測試的目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所以在測試中透過作弊是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的,虛高的分甚至還可能引發反效果——學業退步。那些想要靠小伎倆來延長測試時間,完成更多工的測試者,最終結果只會更糟。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學生都偷偷延長了測試的時間。但他們自己卻意識不到這點,實際上,這種暗自延時的行為只是為了能讓自己看上去很不錯的樣子罷了。作弊的學生中,有人聲稱自己受到了干擾,所以才會私自延長時間的;有人則說,自己作弊得來的成績更加接近於他們“真實的能力”。

    但在實驗的設計者眼中,這些都是顛倒了因果關係的說辭,作弊的學生們錯誤地認為:“越是聰明的人,在測試中的得分數越高。假如我能用些小伎倆來延長測試時間,那麼我就能獲得更高的分數,這麼一來我就是聰明的了。”相反,若是學生們在測試被提前告知,測試得分越高的人,在未來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會更高。這樣一來,就不會有學生透過作弊來得高分了。實驗人員把這種現象命名為“診斷性自我欺騙”。

    (Steve Ayan)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奢家風格是現在大眾趨勢嗎?很多人買輕奢家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