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生水起要下雨

    按正常時間和理論 宇宙中 星體星系是在短期不變的 我們看到的 生與死 都是在幾百萬年前了 也就是說 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已經發生完的 宇宙膨脹說一直很流行 那隨著宇宙的膨脹 星際間距離應該越來越遠 但是 如果存在宇宙壁的話 那就回出現先拉大距離 再縮小距離的情況 一切都是在某個時間段下發生的

  • 2 # 萬萬大叔

    可能會越來越多,也可能會越來越少,比如地球經過黑洞極端的時候,會發生超強地震,在穿越的上億年中,南北極互換,地球自身引力非常小,很多物質可能會離開地球,慢慢形成自己的軌道在宇宙中飛行,但也有可能同一時期穿越的月球上的物質會來到地球是,形成新的物質。

  • 3 # 一週刊

    關於宇宙起源和發展,一直以來都很難有絕對統一的觀點。

    從目前主流的大爆炸觀點和星系演化規律來看,宇宙中星體個數是越來越多的,但“產量”的增速在不斷下降。

    顯然,恆星(題主說的“星星”)的數量也是在不斷增加的,但由於恆星具有一定壽命,加之宇宙膨脹產生的紅移,在將來的某個時間節點之後,可以被“看”到的恆星數量,相比之下將會越來越少。

    拓展一: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夜晚天空能看到的一顆顆的星星,對應的都是一顆顆恆星(彗星,月球,人造衛星,及肉眼可見的水/金/火/木/土/天王六大行星除外)。拓展二:恆星的“死亡”,不代表恆星的憑空消失,只是由正常發熱發光的主序星狀態演變成如白矮星(繼而到黑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晚年階段。拓展三:恆星根據自身大小,其壽命約在50萬-1萬億年之間,宇宙大爆炸目前距今約137億年前,太陽距今約45億年前(太陽預估壽命100億年)。星球為什麼會越來越多呢?

    談及宇宙星體,我們信口拈來的是恆星、行星、衛星,如果稍微想一下,還可以補充黑洞、彗星、星際碎片、星雲等,這些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常規物質。天文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或許還可以補充中微子、暗物質、暗能源。

    沒錯,以上內容的彙總,確實幾乎是整個宇宙的構成。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他們的宇宙佔比。

    我們通常談及的星體物質(上述常規物質),在整個宇宙中的佔比只有5%不到,而排在氫氦之後的“重元素”,更少至0.03%。在宇宙誕生後的最初5億年內,主要存在的元素是氫,及部分的氦。在恆星經歷漫長的誕生和死亡之後,才逐漸有了元素週期上豐富的家族。

    經過137億年的演化,宇宙中星系數量預估有2萬億顆(銀行系約有1,000~4,000億個星系),而這在整個宇宙中的佔比也只有0.4%(常規物質的8%),更多是以星雲形式存在星際空間。

    星雲,天文學上通用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是由星際空間的氣體(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和塵埃聚整合的雲霧狀天體。

    瞭解了宇宙的構成,我們已似乎不難理解為什麼還會有星體誕生。畢竟還有98%的常規物質大軍處於群龍無首的散漫狀態。

    每一個星雲團,都是恆星誕生的搖籃。星雲中重要的物質不是那些燦爛的氣體雲,而是其中較暗的部分,包含很多塵埃雲。恆星的形成就發生在這些塵埃雲中。當塵埃雲不斷積聚,經過長時間對周圍的氣體及其他物質的引力吸聚,逐漸形成氣態星球,當達到一定體積後由於高壓的影響產生核聚變,一個新的恆星誕生。這顆恆星的大小,正取決於星雲團物質的多少,這也決定著的這個新生恆星壽命的長短。

  • 4 # 金弦

    星星發光,那是星星在向外界釋放能量。如果把星星理解為宇宙的能量,那麼,能量是守恆的,既不增,也不減,只能從一種能量形式轉換成另一中能量形式。

  • 5 # AdolphLaddn

    以為的的觀點來看,宇宙若是始於大爆炸,那麼根據時間的推移,星星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組合-形成-毀滅.這樣一個階段.宇宙不斷的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後星星就會越來越少.

  • 6 # 米瑪塔爾的幻想雜談

    各種星系的小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星系恆星的作用都會逐漸變成類似地球火星之類的行星,再往後隨著它們星系的恆星的消退恆星變成黑洞,它們又將會變成塵埃,轉而形成恆星小行星,重複這一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職業外交官是如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