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海紅478
-
2 # 大言身寸
其實明末是有的,只是由於統帥的問題,在遼東消耗了。
比如戚家軍其實只有六千左右,但拿的是雙餉,並不靠掠奪浮財來養活自己,軍紀很好,後來朝廷的人覺得他們佔了太多的軍餉,藉口兵變殺了三千多,到渾河血戰時也只剩下二千不到,正面戰場後金攻不下,連多爾袞此戰役都因也避戰受到懲罰,最後後金靠瀋陽城拆下的火炮轟開戚家軍的戰線。
明末朝廷能打的軍隊多得去了,但在遼東戰場往往由於豬隊友率先逃跑使兩翼得不到保護而崩潰的,比如吳三桂的老爹幾乎每戰必逃,大同總兵王樸,通州總兵唐通等人都不聽指揮率先逃走。
現舉出能打的軍隊:
1.秦良玉的石柱土兵;
2.滿桂的蒙古騎兵;
3.曹變蛟父子率領的漢蒙騎兵;
4.盧象升的天雄軍;
5.宣府鎮兵;
6.賀人龍的陝軍(戰力強但軍紀差,對流寇養寇自重);
7.榆林衛軍;
另外像洪承疇,楊嗣昌都是帥才;孫傳庭和盧象升是文官中的將才;武將如尤世威,周遇吉,二曹等都勇猛忠誠。
但問題是皇帝不會用人,還不愛背鍋。
皇帝這一生只信任過兩個人,第一個是嘴炮黨袁崇煥,第二個是楊嗣昌。楊嗣昌能力很強,但由於其父楊鶴被東林孫承宗,洪承疇等合謀搞死,故不能正面看待東林的力量,使私怨大於國事,比如坐視東林盧象升戰死等。
如果楊嗣昌不死,崇禎估計會和其南渡,東南半壁有可能保住。
-
3 # 傳真苗木
首先說明一點!戚家軍跟關寧騎兵是兩個兵種!
戚家軍的厲害之處就是紀律嚴明,配合天衣無縫,最享有盛名的就是鴛鴦陣,對陣日本浪人的時候基本就是碾壓式的。戚家軍基本都是步兵,野戰遇上蒙古或者女真騎兵基本就是送人頭。
關寧鐵騎號稱明末唯一可以與後金騎兵野戰的一支部隊!最主要還是裝備精良,糧餉充足。這支騎兵可以說是大明最後一部騎兵了,吳三桂的反水也為漢家天下敲響了喪鐘。
有人笑談,東漢的劉秀人稱天選之子,遇關鍵戰役不是雷公電母助戰,就是天上放火球術。女真族能得天下就是天選之族了,一枝不足百萬的民族能統一全國,可不是僅僅偶然的因素了。縱觀中國整個歷史,沒有那個民族能像女真族能再入關短短的幾年中統一全國。強悍如的蒙古僅僅滅南宋就用了長達半個世紀!
稍微有點了解歷史的都能看出來,中國曆朝歷代的滅亡不是外族打倒的,基本都是因為內亂,造成外部入侵的!
-
4 # 東方122747686
明朝末年官場腐敗,敗退的南明形成四個小政權,內部也不團結,南明從政治上已經不堪一擊,軍事上孤軍作戰,這些都是必敗的原因。
-
5 # 三隻眼工作坊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秦始皇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後期怎麼被農民起義幹掉了?
漢朝末期為什麼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精銳?
唐朝末期為什麼沒有李世民那樣的軍隊?宋朝末期為什麼沒有趙匡胤那樣的軍隊?元朝橫掃歐亞後期怎麼打敗了?
這就到明朝了!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滅亡了就是不適合他生存了,人有輪迴,朝代有,行業有,動物有,所有都有輪迴,有更迭,哪有皇帝萬歲?只有王八萬歲!
-
6 # 祖佬爺
沒錢!
關寧鐵騎就精銳,召關外漢人流民為主體,戰鬥力很強,後來也成油子了,也許說油子也不對,因為他們也要養家!
明朝南方民間富有,承擔國家九成稅賦而猶有餘財,攀比排場,追逐戲角名星與今時無異!而北方承擔一成就不堪重負,蓋因除國家稅收之外還有各種地方盤剝,遇到天災又缺乏有效賑濟,所以山窮水盡的李自成到了河南一呼百應,隊伍迅速擴大!
講穿了,分配出了問題,錢去了宗室士紳手裡,通過詭寄等手段鯨吞了國家稅收!
而明朝對百姓百般逼索,使其逃離,又把逃民的稅加到未逃之民身上,滾雪球一樣給反王們送兵源和內應。。。
稅越收越少,兵都多年不發餉,更別提好裝備了,鼎鼎大名吳三桂答崇禎問,曰能戰之兵萬餘,就這都讓明清兩邊非常重視了
-
7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戚家軍選拔非常苛刻,1武力值非常高的,選拔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義烏,中國最會做生意的地方,義烏民風彪悍,平常老百姓都非常崇文尚武,2選的都是比較苦出生的,就像日本打仗最不要命的是九州兵,3最老實的,打牌賭博的不要,有違軍紀的不會要
-
8 # 長生一念
如何擁有一支能幹天干地的軍隊?
一,要在一場場戰爭中活下來的。
二,要有優秀的將領,優秀的將領是指能坐鎮中軍指揮全域性!
三,錢財,或者說利益。別說什麼保家衛國這種屁話,這玩意是糊弄小孩。對於將士就得給其足夠的錢財來刺激他們心中的獸性。比如,打下一城後,城中財物,女人分給士兵!
而明末,唯獨沒有第三個條件___錢財!準確來說是朝庭沒有
-
9 # 長嘆一生
既然你已經領悟到了組織,紀律的重要性,也就應該明白為啥再也沒有戚家軍了!原因很簡單,最高層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已經喪失,你讓底層如何能夠建立起組織性和紀律性強悍的部隊呢?說到底,明朝的滅亡是制度的問題。
-
10 # 時間闡史
再組建一支如同戚家軍一樣的軍隊,方法是有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建立一支這樣的軍隊,其條件是不夠被滿足的。
那麼組建一支如同戚家軍樣的部隊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以當時的明朝國力又為何達不到要求呢?這裡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天才的將領——戚繼光說實話,在明朝,從開國到滅亡,期間是不缺乏優秀的將領的。那為什麼只有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能夠永留史冊,被人們所熟知呢?
一 戚繼光的軍事貢獻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除去戚繼光和戚家軍的輝煌戰績外,戚繼光本人寫了幾本著名的兵書。分別是《紀效新書》十四卷,《練兵實記》九卷,《將臣寶鑑》,《蒞戎要略》,《武備新書》。創造性的研究出了鴛鴦陣這種陣法。在當時這種陣法可以說是毫無破綻。最重要的是戚繼光這些兵書都適用於當時的戰爭,而且是白話文的,只要識字就能看懂。其對軍事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是其他軍事將領所不能比的。
二 戚繼光兵書對的後世影響
戚繼光是後世為人稱頌的民族英雄,同樣,他的著作對後世也深有影響。他也被稱為“兵法古之集大成者”。尤其是《練兵實記》再《紀效新書》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在明朝就被廣泛刊印,後來被《四庫全書》收錄。清代,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編練湘,淮軍,主要就是以戚繼光的軍事思想作為指導。1942年,八路軍軍政雜誌社還編寫了《戚繼光治兵語錄》,與《孫子兵法》,《司馬法》等著名軍事著作合編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叢書》,供八路軍幹部學習。可見其軍事成就之高。
戚家軍選拔嚴格,維護成本高一 嚴格選拔的起因——龍山之戰
首先戚家軍從選拔人員開始就比其他軍隊嚴苛。這個的原因還要從“龍山之戰”開始說起。龍山之戰算是戚繼光開始抗倭打的第一仗。戰爭一開始,面對氣勢洶洶的倭寇,戚繼光率領的明軍竟然開始潰散逃跑。原因自然不是戚繼光的指揮問題,而是這些老兵油子根本就不聽指揮,前鋒潰敗,中軍動搖,甚至是戚繼光的副將也拉著他一起跑路。要是戚繼光跟著一起跑路那他就不會成為一代名將了。
氣急敗壞的戚繼光甩開副將,自己登上戰場的最高點,拉弓放箭,接連射死三四個帶頭衝鋒的倭寇首領。倭寇心理防線被擊垮,他們放棄了進攻,停了下來。
這時正在逃跑的明軍也調轉槍頭,鼓起勇氣的去進攻倭寇,戰爭的主動權才回到明軍手中,戚繼光隨即下令全力追擊倭寇。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明軍追出去一段距離後就開始陸續返回了。戚繼光攔下一個老兵問其原因,老兵說:“倭寇打跑了還會再回來,沒必要去拼命的”。雖然這次戰爭勝利了,但戚繼光並不開心。他明白了這幫兵油子是靠不住的。
二 一次群毆打架確立了兵源地
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參見過,但如義務人之彪勇,善戰橫霸,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這是戚繼光後來對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說的話,讓戚繼光都感到害怕的打架鬥毆事件就是義烏人之間的打架。正是如此,後來在選拔軍隊時,義烏被戚繼光確定為兵源地。而且在選拔義烏兵時,戚繼光從生理到心理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在這種嚴格的層層選拔後,組建的戚家軍個個聽指揮,敢拼命。
三 戚家軍的軍事裝備
有了好的兵源後,戚家軍對於裝備也是有極高的要求的。據史學家後來考證,當時的戚家軍個人身上的盔甲,裝備,加起來負重達到了十五公斤。到後期戚家軍規模成熟後,戚家軍中步兵的火器配備率也很高,最低能達到40%。
四 募兵的支出
明朝時期,由兵源地招募來的新兵,每人需要給予安家,馬匹,盔甲,衣物等等支出達到25兩白銀。到明朝末年,招募十五萬軍隊,從兵源地到達邊關,這些士兵每在路上走一天,各地政府就要支付2250石糧食,4500兩白銀。沒有充足的國庫盈餘,明朝拿什麼來組建軍隊。
總結戚家軍的出現絕非偶然,是由天才將領的軍事思作為基礎,再投入大量的時間物力培養出來的。建立這樣的一支軍隊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在明朝後期國弱民窮的大背景下,根本滿足不了建立一支如戚家軍那般軍隊的條件。
-
11 # 烽火戲佳人520
強軍?強軍的基礎就是錢!有錢不一定有強軍,沒錢大概率成不了強軍!特別是古代沒有先進“思想”武裝的“農民軍”。明中後期真正有錢的都是大商人土豪紳士集團和藩王,前者因為經濟實力資助大批子弟投身科舉,逐漸形成了東林,楚,浙等文官小集團把持朝廷和基層,朝廷想要從這個集團徵稅?你當了大官還沒來得及光宗耀祖,就開始從你親人開的公司徵重稅,你願意?誰去收誰就是這個集團的敵人,一個“與民爭利”的大帽子馬上就砸下來,要收稅?可以!想那些赤貧的農民收吧!天啟皇帝倒是大智若愚,“不上朝”,專門玩“木匠活”,得罪人的事魏忠賢你去做吧,我也不管你個人人品如何,只要忠心於我,能收的上來商稅,各地軍餉按時發放到位,朝廷每年還能餘錢那就夠了…結果,魏道德品質確實低下,可是從社會底層一步步“鍛鍊鬥爭”上來的,就能力上來說可是幹吏,他主政那些年,最起碼軍隊地方都不缺錢,遇到大災還有餘力救濟那就夠了,那些真有能力又站隊正確的將領也大部分也都能“物盡其用”在各個關鍵防區,所以天啟年看似皇帝“貪玩”,實際大的危機基本上沒有,各地也都能維持住,等到英明神武的崇禎繼位,三下五除二幹掉魏…
-
12 # 我要解除鍵盤鎖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錢
好的軍隊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來歷練,良好的軍餉來支撐,英明的領導來指揮。
首先是訓練,戚繼光在浙江時,先行組織了義烏兵操練了很久才上陣。然後戚將軍親自寫兵書,訓練士卒,排兵佈陣,經過與倭寇的血戰,才慢慢積攢了經驗。戚將軍花了十年的時間,才帶出了這麼一支軍隊,就像開公司一樣,這段時間是需要不停投資的,不然可能就熬不到上市那一天。
其次是軍餉,戚家軍的士兵待遇優厚,軍餉能夠按時發放,而不是像衛所軍那樣奴役軍戶,這樣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即使是嚴嵩也不敢剋扣戚家軍的軍餉,到了後來張居正執政時期,更是很倚重戚家軍,糧餉之類的都能夠滿足軍隊的需求。軍隊是一個吞金獸,需要不停地用軍餉飼餵,這樣才能在戰時發揮作用。
再次是軍隊的領導要英明,戚將軍的能力自然是不必說了,朝廷裡的領導人必須要支援前線的將領。從最初的嚴嵩到後來的張居正,首輔們不管怎麼鬥文官,但是他們都還是能夠倚重邊關將領,能夠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不是仗著權勢在後面瞎指揮。皇帝也要知道這一點,能夠最大程度的信任自己的將領們。
明末的時候,精銳的軍隊很多都被打光了,剩下一些雜牌軍,還要面對滿清和李自成兩方的壓力,軍費的開支大增。但是朝廷一直收不到足夠的稅,只能零時拼湊一些軍隊去鎮壓起義,仗打完了就地解散這些軍隊,所以很多被裁掉的人去投靠了起義軍。所以歸根結底是朝廷這沒錢了,再加上領導崇禎急功近利,很難挽回局面了。
-
13 # 夢香寒冰
大同雁北軍參上!
大同雁北軍,大明最強邊軍之一,位於大明九邊重鎮之首,素來有“大同兵馬甲天下”的美譽。
大同雁北軍成名於“土木堡”之變,當時大明軍隊在土木堡遭受失敗,大同總兵郭登臨危受命,帶領800大同兒女在蒙古瓦剌背後騷擾,在瓦剌首領也先對大明發動的北京保衛戰中,不斷在蒙古的後背進行武裝偷襲。北京保衛戰中,大同迅速成為戰略支點,從太原、運城、西安的援軍不斷趕到大同,在大同形成對於瓦剌蒙古的反包圍。不得已,也先被迫撤出北京,否則就被明軍在北京城包了餃子。
大同雁北軍屢出名將,而且多次擊敗蒙古軍隊。比較著名的是馬王爺馬芳和明武宗的應州大捷,這兩場仗大同兵馬都是中流砥柱。但是真正發揮大同雁北軍威力的,則是明末清初。但是因為《明史》被篡改以及南朝對於北朝不屑一顧的立場,大同雁北軍抗敵的故事幾乎不為人所知。但是因為明朝是大航海時代,有些歷史記載外國有,但是中國沒有,當然了,蒙古語言的記載本來也應該是中國記載,但是特殊原因算是外文記載。
一、大同四總兵明末大同有四個總兵,分別是滿桂、曹文詔、王樸和姜瓖。其中除了王樸慫一點,其他三位總兵都可歌可泣。
1.滿桂
滿桂大帥,當初和袁崇煥爭奪薊遼督師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崇禎錯信了袁崇煥才有明末的敗局,若是選擇滿桂大帥,可能崇禎朝沒有那麼糟糕。滿桂大帥地位崇高,在九邊深受士兵愛戴。在明末北京保衛戰發生時,滿桂大帥是第一個帶兵來支援北京的總兵,而且與袁崇煥共守北京城,直到最後以身殉國,戰死在北京城下。甚至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滿桂的戰死,袁崇煥才非死不可。因為袁崇煥在薊遼督師期間,先後殺害多個與他意見不一致的大將,比如毛文龍,比如滿桂。若是北京保衛戰就是袁崇煥殺害滿桂的計策,那麼崇禎就必須殺了袁崇煥。可見滿桂在袁崇煥心中地位。
2.曹文詔
曹文詔大帥,所轄軍隊與關寧鐵騎源出一脈,作戰力驚人,討伐吐蕃、蒙古、滿族士兵沒有敗仗。最後因為兵力耗盡與李自成軍作戰死亡,但是流傳下曹大帥無敵的美譽。他的侄子曹變蛟也是名將,死在了鬆錦大戰中皇太極軍中帳外,英雄!
3.王樸
王樸一輩子沒幹什麼好事,最突出就是鬆錦之戰中,不聽洪承疇調遣率先退兵,導致大明兵亂,最後鬆錦之戰失敗。
4.姜瓖
姜瓖是繼承王樸來到大同的總兵,與蒙古交好,繼續進行隆慶和議的內容,因此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都非常器重姜瓖。姜瓖最突出表現,則是第一次抗清高潮。
二、姜瓖其人對於姜瓖,最大的問題在於:姜瓖投降李自成。這個記載是很多漢人編纂書籍的內容,但是考慮到明末這些人把明武宗寫成了傻子,把明朝皇帝都寫成無能,所以基本不信這個記載。
姜瓖在李自成進攻大同時期,可能在監獄,證據有以下三點:
第一,崇禎皇帝的任用太監令。“高起潛總監山海關、薊州、寧遠;盧維寧總監天津、通州、德州、臨清、天津;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杜勳總監宣府;王夢弼總監順德、彰德;閻思印總監大名、廣平;牛文炳總監衛輝、懷慶;楊茂林總監大同;李宗先監視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視薊鎮西協。”崇禎的這個詔令被認為是崇禎重回閹黨路線,但是這個詔令也能發現,崇禎是讓監軍進入大同,但是沒有派監軍去太原。
第二,周遇吉北上寧武。周遇吉是山西總兵,掌控山西軍事,大本營在太原。當時太原和大同是兩個平級的機構,太原負責今天晉中晉南,大同負責代北,比今天晉北的管轄面積要大。原本週遇吉和姜瓖在皇太極五入中原表現出色,因為清軍五入中原,沒有士兵敢於越過太行山,是二總兵通力合作的結果。但是通過崇禎詔令可以發現,崇禎更信任周遇吉,不信任姜瓖。所以派監軍到大同,派周遇吉北上寧武防止姜瓖反叛。這也是為什麼周遇吉會在寧武和李自成決戰。
第三,姜瓖從監獄叛出,收回大同。李自成進入大同,大同總兵朱三樂、徐有聲戰死,大同巡撫衛景瑗自殺殉國。據《甲申傳信錄》記載:在張天琳的幫助下,放了姜瓖一條生路。李自成對姜瓖心懷戒心,三月六日離開大同時留下張天琳、柯天相、張黑臉掌控大同,而姜瓖雖然仍被封為總兵,但已無大權。這個記載完全不可信。因為首先,李自成進入北京從沒把當地大員留在本地,一般都帶在身邊。其次記載說姜瓖沒有實權,但至少是自由身,這與姜瓖從監獄叛出收回大同的記載不符。
其實還有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王輔臣。王輔臣是後來吳三桂造反時,既不服從清廷,也不服從吳三桂的一股力量,他的對手是厄魯特蒙古的噶爾丹,而這個因素就是在姜瓖大同反正留下的根子。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
根據崇禎密令,太監楊茂林是監軍,來到大同奪取姜瓖兵權,將姜瓖收入大牢,以獲得大同兵權。為此周遇吉北上寧武,配合楊茂林做事,防止姜瓖叛亂,周遇吉援助楊茂林。可是姜瓖沒有叛亂,他按照規定收入大牢。
可是此時藉助山西軍事調動,李自成派兵進入山西,打了周遇吉措手不及。而此時李自成的大將王輔臣佔領大同,大同總兵朱三樂、徐有聲被王輔臣戰死,大同巡撫衛景瑗被李自成活捉。但是李自成分贓不均,將大同權力給了張天琳、柯天相、張黑臉等人,王輔臣作為李自成的下屬留在大同,但是心存不滿。
姜瓖在監獄中知道大同城破,城中主要官員已死。而且京城被李自成包圍,形勢岌岌可危。姜瓖是和清軍八旗交過手的,他可以服從崇禎的命令,但是不可能聽從李自成的命令。所以就姜瓖叛出監獄。
在姜瓖叛出監獄的時候,王輔臣與姜瓖配合。王輔臣本來對於張天琳、柯天相、張黑臉等人不滿,在姜瓖的配合下,二人攜手佔領大同,殺了李自成軍的張天琳、柯天相、張黑臉等人。
但是此時京城已破,南京明朝命令已下,讓長江以北明軍配合清軍,所以姜瓖配合清軍攻佔榆林、延安等地。
所以姜瓖從始至終沒有投降過清朝,他只是按照南明的命令聽從清軍指揮。
三、第一次抗清高潮第一次抗清高潮緣起於閻應元江陰抗清,高潮於大同姜瓖反正。此戰中,明軍參戰軍力除了大同雁北軍,還有廣東李成棟、江西金聲桓、福建鄭彩和浙江魯監國張名振。此外,其他勢力紛紛參戰,比如原李自成部的李過高一功部,此時叫做夔東十三家,在四川抵抗清軍;大西軍的劉文秀也在四川支援,倒是李定國和孔有德倆人吵來吵去沒有動作。此外還有回疆的米喇印丁國棟部,而蒙古人的虎楚爾喇嘛和小虎楚爾羅雅克已經攻擊到了遼東,他們對面是大清蒙八旗主力科爾沁蒙古。
相比較,清軍也很重視,比如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親自掛帥,麾下英親王阿濟格、端重親王博洛、承澤郡王碩塞、多羅郡王瓦克達、多羅親王滿達海……幾乎大清麾下強將都來了。此外精兵也來了,不但征服南京的八旗軍回來了,在四川的八旗軍也回來了。
此戰最大的中立勢力,是在漢中的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他的南方是夔東十三家和大西軍劉文秀部,他的北方是陝西巡撫孟喬芳。此戰中,吳三桂沒有參戰。
在戰爭過程中,大同雁北軍展現了超凡的勇氣,什麼八旗軍,什麼最強戰力,都是渣渣。在姜瓖的帶領下,大同雁北軍率先擊敗清軍,首戰告捷。然後大同軍隊與清軍頑強作戰十個月,在大同城下抵抗清軍。
大同王輔臣表現出色,在大同城下力破清軍多名將領,其中清軍有個小將軍表現出色,是唯一能和王輔臣對抗的清軍將領,他叫做鰲拜,被封做滿清第一巴圖魯。
而大同軍隊已經過了山西,佔了河南。此時,佔了南中國的清朝端重親王博洛率領八旗軍,與姜瓖手下姜建勳的雁北軍在晉祠附近大戰,爭奪太原地區控制權。最終博洛戰勝姜建勳,成為此戰的轉折點。
而此戰的關鍵,不在大同城下,不在山西,而在海外。此戰中明軍的關鍵戰術在於鄭彩的北上登陸計劃。鄭彩是鄭芝龍去北京後,掌握鄭氏水軍的最高領導人,他當時準備從福建北上天津登陸,然後到達北京城。於私可以救出鄭芝龍,於公則可以把大同的八旗軍引回北京城,這樣大同雁北軍就能與鄭氏水軍在北京城外對於八旗軍進行圍剿,所以這一仗對於明清都是決定生死的一戰。
結果鄭成功偷襲鄭彩,福建鄭氏水軍北上計劃失敗,大同之戰已經沒有任何價值。畢竟大同是座孤城,但是清軍的供給源源不斷,所以大同城破是必然的事情。
寒言冰語作為明朝邊軍,大同雁北軍從一開始就表現的非常英勇,在明末,更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清朝八旗軍,那個號稱天下無敵的八旗軍,而且將其正面擊敗。雖然大同城破是必然,但是不在軍事,從軍事角度來說,大同雁北軍就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一支軍隊。
但是大同城軍民威武不屈,在明末給予清軍致命一擊,大同雁北軍是一支驕傲的軍隊,明軍的精銳,不負大明百年養育之恩!
-
14 # 歷史的書蟲
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王朝末期,整個社會已經腐敗不堪,單純幾個天才級人物是改變不了社會的發展趨勢的,頂多就是續續命而已。
-
15 # 二戰英雄連
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的創始人之一袁崇煥被崇禎殺了,天雄軍的盧象升被拋棄戰死。秦軍的孫傳庭和洪兵的洪承疇被崇禎催促進兵導致全軍覆沒。
-
16 # 老鹹魚23
薊州兵變,身經百戰的戚家軍精銳,沒有死在戰場上,被自家朝廷因為不想給發軍餉全部殺害。鬆錦之戰,洪承疇原本穩紮穩打,皇帝嫌慢不停的催戰,中了皇太極的圈套全軍覆沒。盧象升的天雄軍,在明朝末年大殺四方,盧象升本人也是難得的將才,本來可以拯救大明,由於遭到朝中其他人的嫉妒,鉅鹿之戰以5000人血戰8萬清軍,高起潛數萬關寧鐵騎就在不遠處坐視不理,以悲壯的方式收場。孫傳庭的秦軍是明朝最後一支精銳,被崇禎逼著草草出關,準備不足全軍覆沒。
-
17 # XIANGHUSUN
1.崇禎皇帝在文臣的鼓動下廢了魏忠賢以後,連稅都收不齊,只能不斷加稅在自耕農身上,經濟上的糜爛供養一個遼東鐵騎都拆東牆補西牆,哪裡來的錢堆一個戚家軍?
2.能有戚家軍,得感謝一代賢相張居正,如果不是他獨斷專行,戚家軍早就被一幫儒家文臣收拾了,儒家文臣別的不行(偶爾有一兩個人傑,大部分外鬥外行,內鬥內行),弄死武將一直是有宋以來的傳統,明朝也不例外;
3.明朝末期,儒家文臣徹底掌權,再有沒有制衡,徹底暴露儒家思想的陋習,東林黨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還不如魏忠賢,哪怕再怎麼後世徒子徒孫美化,他們骨子裡看不起動手的人才,看不起所謂的大老粗,他們允許帶兵的將領,只能是聽話的狗,不能是有思想的將領。
-
18 # 生物動力學
這個問題需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慮才有意義,明末也不是沒有名將種子,只是名將的成長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戚繼光沒有英勇善戰的義烏兵、沒有在上面替他頂雷的胡宗憲、沒有小時糊塗大事把得準的嘉靖皇帝,戚繼光肯定成不了名將,也沒有戚家軍,當然更重要的是當時明朝國力尚可。明末就不一樣了,盧象升就是這樣一個悲劇。
-
19 # 黑色小白兔子
我想崇禎收到你的奏摺一定會把你誅九族緩解缺錢之圍,你不瞭解當時時事,大明不缺精兵虎將,缺的是銀子。明末軍隊天天加班不給餉錢,乾的還是殺頭的買賣。士氣能高嗎?看見滿洲人誰不先保命。
比如今天國家說殺一個印度鬼子獎勵一百萬 都不用軍隊 我們都能進駐新德里。
這就是有錢的軍隊和沒錢的軍隊區別。
第二 戚家軍是皇帝的心頭刺 為了皇權穩固 這樣功高震主的軍隊註定不能長久。
回覆列表
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哪一個戰力比戚繼光差?可多疑的崇禎和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所謂清流當權者們,他們幹了什麼?他們做了反民和滿人做不到的事。在所有的戰事中他們哪怕做對一次也不至亡國,可他們就是有辦法有能為避開所有的正確答案交上0分卷。最為可恨的是盧象升因為阻礙了與滿人議和竟被他們送到人家的刀下出賣掉了,這可是比秦檜殺岳飛還無恥的操作。還有袁崇煥,那麼蹩腳的反間計他們居然上當了!逼的寧錦防線各將官紛紛降敵做了自己的掘墓人。明亡後,清流文官集團除極少數外竟紛紛賣身投靠,僕伏在新主子腳下。這就又要說到一個千年不變史書卻諱莫如深的事實,那就是以所謂清流文官集團為代表的士紳地主階層,口口聲聲以天下為己任,張口閉口家國天下君臣父子,實際上他們只注意自己階級的利益,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什麼君王社稷蒼生疾苦全是扯淡!只要讓我賺錢,皇帝誰也能當。所以士分兩種,寒門之士和豪門之士,寒門之士治國則強,豪門之士治國則亡。歷代興亡皆此因耳,一旦豪門之士當國則蛇鼠之輩充斥朝堂,寒士正言之人則再難進位施展報復,久之國亡則改朝換代。然後寒門有識正直之士治理天下百二十年天下復為豪強姦佞掌握。因為皇帝未在史書之中學得治國當用寒門之士,所以有了百代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