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道若昧

    攘外必先安內,要解決藩鎮割據。

    首先要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唐朝中後期太監掌握軍權,對皇帝有生殺予奪、擅行廢立的能力,導致皇帝隨意被更替,政權不穩定。

    第二要解決門閥控制科舉的問題,唐朝科舉沒有解決豪門控制人才上升的問題,寒門子弟上升渠道受限,不少寒門人才進入藩鎮為藩鎮服務。

    第三才是透過武力逐步消滅各個藩鎮。

  • 2 # blnt

    唐朝的藩鎮割據最終導致唐朝的滅亡,唐朝那麼多能臣都沒能解決藩鎮之禍,我們又如何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呢?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果要提意見的話,我有三點建議。首先先了解下唐朝藩鎮割據怎麼來的。

    唐朝的藩鎮割據,不得不先提節度使制度,節度使掌握重鎮的兵權,相對較為獨立,威脅中央,所以在玄宗時期有一個掌握三個重鎮的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就發起了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安史之亂被平息之後,論功行賞,節度使的數量更多了,最終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安史之亂逃亡百姓

    有人就會想了,禍根在節度使制度,廢除節度使制度不就可以了,但是想法總是抗不過現實,這就好像春秋戰國以來的情況相似,你能說廢除分封制嗎?所以這是不可行的,那有什麼辦法呢?我提出以下兩點意見。

    第一,學習漢武帝的做法,進行推恩令。推恩令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嫡長子繼承爵位,其他兒子也可以分得一部分領土。漢武帝之前也出現了藩王聯合叛亂,並且削藩一直困擾朝廷,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等到藩王的實力大大削弱之後配合削藩,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是可以參考的。

    主父偃

    第二,加強中央權利,特別是皇權。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唐中後期宦官開始擾亂朝政,皇權旁落,導致中央威信大大降低,藩鎮勢力相互混戰,沒有一個強大的朝廷出來主持秩序。其實簡單的說就是絕對的力量鎮壓,你看唐朝滅亡之後五代十國,不就是藩鎮割據的繼續麼?怎麼解決的呢?就是武力統一,後周就實現區域性統一。

    第三,採用重文輕武。唐朝尚武,就連科舉制也是開創了武舉,這也是唐朝形成藩鎮割據的原因之一,所以怎麼做?宋朝趙匡胤來告訴你,實行重文輕武。可惜的是國內的問題解決好了,但是外患卻更加嚴重,所以不管什麼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看你怎麼去衡量了。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 3 # 斷水劉師兄

    其實宋代就找出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藩鎮之所以能夠割據 是因為節度使的權力太大 在方鎮所在的地方 既有兵權又有財權 也就是手握重兵的同時還可以徵收一方稅賦 這樣在用兵的時候就有了財政保障 自然容易發動叛亂 到了宋代 統治者吸取了教訓 實際廢除了節度使這種容易造成武將割據的軍事制度 雖然宋代還有節度使這一職銜 但是此時已經成為一種榮譽封號而並非實際軍職 例如嶽飛就曾獲封清遠軍節度使頭銜 在宋代 節度使的職能被分為兩部分 地方鎮守大員的軍事職能被設官為置制使 而財政職能被設官為轉運使 置制使和轉運使由朝廷分任 互相牽制 就沒有辦法輕易發動叛亂了

  • 4 # 韋格蒂烏斯

    時間線在唐憲宗之後就沒救了,最好的解決時機是安史叛亂初期。

    安史叛亂時玄宗不亂指揮,安史叛亂解決也就在一年內,中央威信不失那就想幹嘛幹嘛,直接限制節度使軍權就行。

    唐憲宗時,唐中央還是名義的領袖,除了魏博那幾個刺頭沒人敢明目張膽反叛,這時候就驅虎逐浪讓沒反叛和反叛的互相削弱,中央佔有的領地改為直轄的郡縣後休養生息,準備用武力平定天下。

    唐末的驕兵悍卒連節度使都敢殺,除了武力威嚇別無他法。

  • 5 # 無慾金剛

    還是皇帝本人的能力態度問題,在有些人眼裡,安史之亂不過是小菜一碟,解決起來不是什麼問題,但皇帝本人不這樣想,也不願意這麼做,當然這中間牽扯到父子相爭,急於解決自己的正統問題,也有皇帝本人的能力問題,說白了,皇帝不是隨隨便便是個人就能做住的,沒有那個能力,在那個位置,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 6 # 使用者70654223733

    關鍵是軍隊,所以換防很重要。一部分部隊的換防不影響整體戰力,還能有效溝通技戰術能力。古代交通不便,換防困難,而現在的交通保證了這種辦法,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將。防區也適當定期調整。

  • 7 # in風之傷

    這是時代背景以及當日人的思維傳統決定了,沒有超出那個年代的進步思想政策是解決不了的,唐滅了以後,宋明清在藩鎮割據上就好的多,起碼有相應政策能控制的住,因為有前車之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mix 2s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