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一歐
-
2 # LaoHuang188
一位優秀教師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從教學方法的突破,比完成教學進度,更能提升教學的效果。”一位優秀校長說了這樣的一句話:“讓學生喜歡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動力更具加乘的效益。”
而我們學生如何讓自己有通曉一門學問而百通其他的學問呢?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在於如何通曉一門學問,不在於如何百通其他學問,這就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如何讓自己通曉一門學問呢?有【用】【廣】【深】三個訣竅。要通曉一門學問,最先就是學多少用多少,用了學習的知識就會知道學的少多少,就會想要廣。廣了之後,就知道還得深入研究,自然而然就能通曉一門學問了。
現在怎麼用,如何用,用在那裡,就是基礎,就是學習的模式。舉個案例,英語學習上: ago now In five years
I was… I am… I will be…
I played… I like… I will make…
I had… I have… I will have…
就已經包含了怎麼用,如何用,用在那裡的基礎訊息了。而我們當學生的怎麼用,如何用,用在那裡,對這些剛學習的學問就要自己留下時間練習。與同學一起練習,與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一起練習,這就學以致用。老師佈置的作業是深化如何用的基礎。
上面描述了用【聽】【說】來深化怎麼用。【寫】是深化如何用,理解如何用;用在那裡的問題。【閱讀】英文短文就是深化【用在那裡】的基礎,同時也在擴充套件英語的詞彙量。而發表英文作文,用英文演講更是學以致用的極至了。這就是【學習】與【用】的基礎模式。
【廣】是學與用的昇華,如果從閱讀開始,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保證閱讀的時間並堅持不放棄,就是【廣學】的開始。如果【急功近利】,只顧趕進度,完成教學內容,就不會打好堅實的基礎,【廣學】的機會也會喪失,而也會喪失了【深入】學問的機會。所以【學,廣,深】切忌於【急功近利】。
而要人們不【急功近利】就必須廣開【生存】與【小富】之路。這就是【為政之道】,而社會就能安詳與持續的進步。
【廣開】門路,才是當務之急,當【特權】變為【專一的行政權】;當【攬權】變為【付出的義務】,就能治【貪腐】。
回覆列表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物的方面,物與物之間是獨立的,是互不相通的,物裡面包含有道,物與物裡面的道是相通的,所以,如果沒有達到道的層次,不可能一通百通,只要達到道的層次,自然就會一點就透,一通百通,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書中的文字就是物,道就包含在書中的文字裡面,如果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讀書,這樣讀出來的書,就和影印機功能差不多,根本不可能領悟到道的層次,看是否領悟到道的層次,主要看是否能夠舉一反三,一點就透,考證是否領悟出道,主要就看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