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課教育

    就是攀比的心理呀,哈哈,和咱們攀比的虛榮心一樣的,太正常不過。父母每天都喝自己孩子在一起,所有的事情都是知道的,你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在父母的眼裡,可能不是這麼回事了,由於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較長,每個孩子的爸媽都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所以當不怎麼了解孩子同學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雖然不怎麼好但是。。。。。大多數是這樣的心理,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們大多這麼覺得。

  • 2 # 小微變變變

    這個問題使我想到自己,我小的時候就喜歡跟我媽聊我的同學,現在當媽了也喜歡和我孩子聊他的同學。為什麼“對孩子同學的一切那麼感興趣”?這裡面大抵有3個心理原因。

    1.想融入孩子的生活,保持親密感

    在孩子的生活,除了家,就是學校。家長感興趣的是自己看不到的孩子在校情況。

    如果家長直接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怎樣?”有些孩子可能回一句:“還行。”然後話題就此結束。

    如果家長換個角度,問:“今天***有上學嗎?”“***今天帶紙巾了嗎?”(比如上一次孩子跟你講起某個同學上洗手間忘記帶紙巾的糗事,你這次就可以問問這位同學的情況),這樣孩子可能會被你的問題勾起興趣,進而和你聊起在學校發生的事。

    我兒子每天放學回來和我的對話基本就是圍繞著他的同學展開,我也透過他的描述,間接瞭解他的學校生活。比如,透過交友情況瞭解他的社交能力,透過他對同學的評價瞭解他的道德傾向,透過他的描述鍛鍊他的表達能力……

    我自己上學那會,每天放學就會和我媽聊發生在我和同學之間的各種事情,也透過這樣的聊天,我和我媽的關係很親,這些,我也曾講給我兒子聽。

    所以現在,就算我不主動問他,他都會忍不住和我分享發生在他同學身上的趣事。

    2.瞭解孩子的同齡群體環境

    不可否認的是,同齡群體對孩子的影響確實存在。主流心理學家認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而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中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見解,她認為“家庭無用論”,同齡群體環境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個論點,套用中國古話,就是“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迪斯哈里斯還憑此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心理學作家獎。上述兩種不同的心理學觀點都承認“同齡群體”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他們爭執點僅在於這影響有多大。所以,家長有必要了解孩子的同齡群體環境,知道他在交往的、他周邊的同學是什麼情況,這樣更有利於讓孩子受到正面的積極影響。

    我每次參加家長會或班級活動都會留意我兒子的各個同學,記住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家長接觸。每次兒子回家提及他的同學,我馬上就能在記憶的“資料庫”裡搜尋這位同學的相關資料。比如,你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多鼓勵孩子和喜歡閱讀的同學交往,我兒子就是受他同學影響,喜歡上看動物小說。

    我媽也是這樣,即便是現在,提起我大學,高中,初中,甚至小學的同學,她都有印象,都能說出這位同學相關的情況來。

    3.不自覺地做比較

    參照物般地比較,只要在一定的度內,比較結果僅錄入家長為孩子學習情況建立的“資料庫”,我認為是可行的。

    比如孩子考試的分數,瞭解其他同學的分數情況,大致可以知道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哪些環節比較薄弱需要家長幫忙加強,接下來的學習可以和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因為大部分學校的老師都是針對學生的平均掌握水平授課)。

    但若是把比較的結果用在對孩子的埋怨上,比如“別人**考了**分,你比他差這麼多”這類透過比較來打擊或讚賞孩子的做法,都不可取,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產生錯覺:原來我值不值得被表揚,就是一路和別人比,而且一定要比別人強。

    這樣的認知偏見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而且也未必能對孩子起到促進作用,是家長必須自察自糾的。

    總之,任何問題,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若家長能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並行動,這種樂觀也能傳遞給孩子,收穫自信與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朗逸,寶來,威朗,昂克賽拉,女孩子開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