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賦,能力還是運氣?
5
回覆列表
  • 1 # 小雪媽

    《異類》中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那麼一萬小時持續不斷的努力就能成為天才嗎?

    我們從小到大寫字的時間累積有一萬小時了吧?所有人都寫出漂亮字型了嗎?恐怕不是吧,有人寫字優美,有人的字如春蚓秋蛇。

    再比如做飯。我們的媽媽做飯時間也有一萬小時了吧?可是有的媽媽做出來的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有的媽媽做出來的飯僅能入口飽腹而已。

    是什麼造成了差距?天賦嗎?

    不。

    《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英國廣播公司時事節目《新聞之夜》撰稿人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提出練習永遠是優異表現的首要條件,天賦和一些外因只能決定你的起點,只有自己可控的勤勉努力才能決定你的終點。

    在這裡他提出的練習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練習不一樣,他指的是帶有目的性練習。

    Golf球界的傳奇人物桑姆·史立德說過:“喜歡練習自己早已掌握的東西是人類的本性,無可厚非,因為這樣你就能少乾點兒,更開心點兒。可不幸的是,這並不會幫你彌補缺陷……”

    就像我們學寫字,剛開始學的時候為了掌握而全神貫注,起初我們寫字一筆一劃都帶著有意控制的痕跡;但隨著熟練度的增加,我們吸收和理解了這些技能,把他們裝入記憶裡,不再思考。於是我們之後寫字的注意力就不在寫字本身,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動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是機械地去練習,日復一日,毫無寸進。

    因此馬修·薩伊德在《天才假象》中提出“目的性練習”。目的性練習是讓人們努力做到憑藉現有的能力無法完成的事情,即現有水平離處理問題所需的能力還有差距,一旦達到了就立即轉入下一難度,如此迴圈往復。想達到卓越,我們需要走出“舒適圈”,竭盡全力地投入訓練,接受“磨鍊與艱苦不可避免”這一事實。

    因為我們在練習的時候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主動尋求反饋,察覺自己的薄弱點,目標明確、持之以恆地去做不怎麼擅長的事情。只有攻破短板,我們才能在自己心儀的領域取得成就。

    但正如馬修·薩伊德所說,練習只是優異表現的首要條件,單靠技能尚不足以成功,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於動力源自何處。誠然,目的性練習時間累計達到上千小時,會最終決定我們能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走多遠,但這隻適用於那些心中有目標的人,那些把動力內化的人,那些向目標前進的人。

    邁克爾·喬丹在耐克的一則著名廣告裡曾說過:“我投籃失手的次數不下900次,輸了近300場比賽,有26次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沒能投進制勝一球。”

    這則廣告迫切地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事實,要想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你必須坦然接受失敗,堅定的意志和成熟的心智慧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也說過:“如果我試了一萬種方法都不奏效,這不算失敗,我也不會氣餒,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是朝成功又近了一步。”

    所以不要再拿天賦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馬修·薩伊德還在《天才假象》中指出神童的秘密。

    鋼琴家莫扎特5歲就開始譜寫小提琴曲和鋼琴曲,10歲已經創造不少曲目。這對一個孩子而言,確實十分了不起,於是人們給他關於神童、天才的帽子,但事實上,3歲的莫扎特就在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父親教導下開始接受高強度的作曲訓練課程,還沒過6歲生日時,其練習時長就已經達到了3500個小時,簡直廢寢忘食。

    威廉姆斯姐妹多次獲得網球大滿貫,被樹立為“天資成就卓越”的典型。但在她們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網球訓練,在姐妹兩十一二歲的時候,練習時長已經達到一萬小時。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真正能夠摘得勝利果實的也從來不是依靠天賦異稟。如貝克漢姆所說:“我一直都堅信,想在任何領域有所成就,你都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

    這也是《天才假象》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理:只要我們肯吃苦,肯動腦,準備好長時間目的性練習,那麼人人都可以實現卓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即將開打的男子單打世界盃將首次使用鷹眼技術,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