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是個泛稱,以區別於官辦學校,其更具人情味和文雅氣的稱呼則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如魯迅先生曾就讀過的“三味書屋”。
私塾與現代學校有相同之處,但差異更大,有幾個不同點放在現代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下面一一道來。
1、性質是相同的:現代學校有公(公辦)、私(民辦)之分,古代學校也有公(官辦)、私(義塾、族塾、家塾、自設)之分。
2、學歷等級是類似的:現代學校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古代私塾則分為“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以兒童為主,經館的學生以成人為主。
3、體罰是相似的:現代學校背景下,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允許體罰學生,但不排除有些學生的確需要敲打敲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還是要打的,比如捏臉、揪耳朵、鐵戒尺打手心等;
古代私塾的先生們講究君子作風,不會捏臉、揪耳朵,但會用“戒尺”打,戒尺有銅製、木製兩種,有的先生以“三十六路銅戒尺”打遍天下而聞名(詼諧),打出了多少官場名流與聖賢文人。
1、私塾不收女生
在私塾的義塾、族塾、家塾、自設四種形式裡,“家塾”是大戶人傢俬請先生來家教書,“自設”是父母自己教自己的孩子,這兩種形式的私塾是教女孩子的;而“義塾”屬於免費義務教育的種類,“族塾”是以整個大宗族建造學館請先生教書的形式授課,課堂上是沒有女生的。
沒有女生的原因很簡單:
➊封建禮教下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抵制女子上學;
➋女子嫁人後就與自家無關了,“嫁出去的女子如潑出去的水”,為別人家培養孩子穩賠不賺;➌“男女授受不親”,長期與男孩子混在一起的女子,長大了誰還要啊!
➍女子從小待在深閨中,連門都不能出,怎麼能允許去學校呢?
而現代學校,講求人人平等,女孩子往往學習更好,更有號召力,因此,社會已呈“陰盛陽衰”之態。
2、私塾不放暑假
規模稍大的私塾,往往有嚴格的學規,其相當於現代的“學生守則”,在所有私塾、官辦的學規(這些學規在現代圖書館能查到)裡,尚未發現提到過“放暑假”的規定。
另外,尚有文字證據表明,先生倘若在暑期覺得很熱要避幾天暑,學生的父母也是要扣工資的。《義學條規》中有:“長不輟耕,幼不輟讀,暑日休務者,薄其餼廩。”大人不能停止勞動,學生不能停止學習,倘若先生膽敢給小朋友們放暑假,必須減少他的薪水。
看吧!偷懶是絕對不成的。
3、私塾有旬假、田假、授衣假(寒假)
私塾雖無暑假,卻有其他假期,如:
➊旬假,每學習十天休息一天;
➋田假,相當於“農忙假”,父母耕種採收,孩子需要幫忙,假期約為一個月;
➌授衣假(相當於寒假),農曆九月之後,天氣漸寒,學生可放假一個月回家取衣;
➍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冬至節、春社日、秋社日,絕大多數私塾會放假一天或多天。
4、私塾只教儒學科目
古代私塾只教儒家思想的典籍,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這點是跟現代學校最大的不同。不像現代學校,各科各目分門別類均有涉及。
看到這裡驀然醒悟,難怪泱泱中華難以出現大師級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而騷、賦、詩、詞、戲曲國粹等卻無人能比。
5、私塾沒有畢業年限、不分學期、沒有體育課和實驗課
這大概是除了兩者之間所教科目不同之外又一個大的區別。關於這點,嚴範孫先生的話能夠證明。
20世紀初,教育改革家嚴範孫先生曾說:“往者學校未興,吾國兒童無畢業之期,無實驗之法,無體操之訓。”意思是說:在舊式學校,學生沒有畢業年限,沒有科學實驗,沒有體育課程。
兩者對比仔細想想看,現代學生真是幸福啊!一定要珍惜啊!
“私塾”是個泛稱,以區別於官辦學校,其更具人情味和文雅氣的稱呼則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如魯迅先生曾就讀過的“三味書屋”。
私塾與現代學校有相同之處,但差異更大,有幾個不同點放在現代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下面一一道來。
一、古代私塾與現代學校的相同(類似)點有三個1、性質是相同的:現代學校有公(公辦)、私(民辦)之分,古代學校也有公(官辦)、私(義塾、族塾、家塾、自設)之分。
2、學歷等級是類似的:現代學校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古代私塾則分為“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以兒童為主,經館的學生以成人為主。
3、體罰是相似的:現代學校背景下,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不允許體罰學生,但不排除有些學生的確需要敲打敲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還是要打的,比如捏臉、揪耳朵、鐵戒尺打手心等;
古代私塾的先生們講究君子作風,不會捏臉、揪耳朵,但會用“戒尺”打,戒尺有銅製、木製兩種,有的先生以“三十六路銅戒尺”打遍天下而聞名(詼諧),打出了多少官場名流與聖賢文人。
二、私塾與現代學校的不同點1、私塾不收女生
在私塾的義塾、族塾、家塾、自設四種形式裡,“家塾”是大戶人傢俬請先生來家教書,“自設”是父母自己教自己的孩子,這兩種形式的私塾是教女孩子的;而“義塾”屬於免費義務教育的種類,“族塾”是以整個大宗族建造學館請先生教書的形式授課,課堂上是沒有女生的。
沒有女生的原因很簡單:
➊封建禮教下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抵制女子上學;
➋女子嫁人後就與自家無關了,“嫁出去的女子如潑出去的水”,為別人家培養孩子穩賠不賺;➌“男女授受不親”,長期與男孩子混在一起的女子,長大了誰還要啊!
➍女子從小待在深閨中,連門都不能出,怎麼能允許去學校呢?
而現代學校,講求人人平等,女孩子往往學習更好,更有號召力,因此,社會已呈“陰盛陽衰”之態。
2、私塾不放暑假
規模稍大的私塾,往往有嚴格的學規,其相當於現代的“學生守則”,在所有私塾、官辦的學規(這些學規在現代圖書館能查到)裡,尚未發現提到過“放暑假”的規定。
另外,尚有文字證據表明,先生倘若在暑期覺得很熱要避幾天暑,學生的父母也是要扣工資的。《義學條規》中有:“長不輟耕,幼不輟讀,暑日休務者,薄其餼廩。”大人不能停止勞動,學生不能停止學習,倘若先生膽敢給小朋友們放暑假,必須減少他的薪水。
看吧!偷懶是絕對不成的。
3、私塾有旬假、田假、授衣假(寒假)
私塾雖無暑假,卻有其他假期,如:
➊旬假,每學習十天休息一天;
➋田假,相當於“農忙假”,父母耕種採收,孩子需要幫忙,假期約為一個月;
➌授衣假(相當於寒假),農曆九月之後,天氣漸寒,學生可放假一個月回家取衣;
➍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冬至節、春社日、秋社日,絕大多數私塾會放假一天或多天。
4、私塾只教儒學科目
古代私塾只教儒家思想的典籍,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這點是跟現代學校最大的不同。不像現代學校,各科各目分門別類均有涉及。
看到這裡驀然醒悟,難怪泱泱中華難以出現大師級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而騷、賦、詩、詞、戲曲國粹等卻無人能比。
5、私塾沒有畢業年限、不分學期、沒有體育課和實驗課
這大概是除了兩者之間所教科目不同之外又一個大的區別。關於這點,嚴範孫先生的話能夠證明。
20世紀初,教育改革家嚴範孫先生曾說:“往者學校未興,吾國兒童無畢業之期,無實驗之法,無體操之訓。”意思是說:在舊式學校,學生沒有畢業年限,沒有科學實驗,沒有體育課程。
兩者對比仔細想想看,現代學生真是幸福啊!一定要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