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利豐汽改培訓盛老師

    “宰客”在中國商業中全都有,分以下情況

    一經商者的欺騙行為,假冒偽劣,榜名牌,誇大功能,多發生在消費頻率不高的商品或者地區(有些商品購買頻率低,無經驗,有的是在貨車站汽車站等)。這類應該多做攻略或者取經有經驗的人(最好交往這類朋友),還有堅決不在全國任何火車站,汽車站等周邊消費。汽車行業就是,多向行業朋友交流或者不在長途路上消費。

    二是消費者本身的原因,舉例,有個車玻璃不能升降了,然後去店鋪,老闆或者技術工,拆下門板,再用工具或者裝置檢測,耗時50分鐘發現線路斷開,接好,再安裝好門板,共一個小時,然後要客戶100元,一般客戶就感覺被宰客了,其實這樣沒有被宰啊,看著接一根線很簡單,需要技術來鑑別,耗時等,消費者不承認技術價值,感覺被宰,下一次不來了,或者和老闆爭執,少交錢等行為。所以很多老闆再發生這樣的事,就會選擇告知客戶,玻璃機壞了,然後需要重新更換,拆掉舊玻璃機,換新的(新玻璃機成本150元,修好材料加工時380元,)老闆賺230元,很多顧客感覺應該的,因為換了個玻璃機,認為東西值錢!這樣就是所有正確的老闆都沒生意,被淘汰了,所有壞老闆生意好,劣幣驅逐良幣,中國的商業就是這樣的!悲哀啊!作為培訓行業的老師看慣好多這類店鋪!

  • 2 # 風子修車

    本人作為一個有著10多年汽修經歷的從業人員,看到這個問答,覺得這個行業還有很多需要規範和引導的地方,為什麼廣大車主就對汽修師傅有這麼大的敵意。這估計還是很多人不重視技術工種的一個問題所在點吧。

    說說我本人的從業經歷吧,我80年代的人,學校出來後就跟著師傅學修車,那是我們學徒不僅沒有工資的還需要叫一定的師傅錢。那時候我師傅是當地一家很有名的師傅,下面帶了好多徒弟,當時還是託關係才拜到師的。那時候的師傅在心裡的分量是很重的,一口一個師傅的叫,逢年過節還要給師傅拜節,就是買菸酒孝敬師傅,生怕怠慢了師傅,師傅不教你技術。在那個師傅那裡學了兩年多,一分錢工資也沒有,還每個月要自己帶米去給師傅。就這樣,學了2年多,從師傅那出來了。出來後下一步就是談師,意思就是到另外一個師傅那裡去做小師傅,跟著這個師傅來學怎麼做一個大師傅,不能一下就做師傅的。不像現在,混個年把子就做小工、中工什麼的,我們那時是有嚴格的等級關係的。就這樣我透過熟人來到了現在的城市,師從另外一個師傅,這個時候開始有工資了,剛開始做250塊一個月,幹了半年,給漲到300塊。300塊的工資我又幹了2年。等於從學到300塊工資差不多幹了5年。

    後來從那個師傅那出來開始正式的進入公司,開始的工資也就9百多一路邊幹邊學,不停的跳槽也不斷的學習新技術。但工資也始終是在一個正常的範圍,並沒有別人想象的那麼高,這就是我們技術人的一個前期的技術成本投入,是用青春和汗水換來的。

    前面說到我們從學徒到自己能夠獨擋一面成為師傅的過程,這中間的成本是無法估量的。很多人覺得維修當中會宰客,所謂的“宰客”就是利用非法手段欺騙消費。那麼我們來說說我們維修當中經常遇到的一些例子,比如說車輛異響,大家都知道,聲音是會傳遞的,有時候你聽到的聲音是在這個位置,或許正在的位置不是這裡。我曾經遇到過一個車,客戶反饋說發動機那裡拐彎有流水聲,然後我們就來查,確實是存在一個聲音,聽起來像是駕駛室,反正就位置就不是很明確,我們就各種拆哇,最後發現是一顆玻璃珠子掉在空調風口中,拐彎的時候就在裡面滾來滾去的產生的聲音。最後收了200塊維修費,客戶就不理解了,說就這幫忙拿個玻璃珠要200塊,也太黑了。可是老闆,你可知道,就是為了找這個玻璃珠我們拆了多少東西,又花了多少時間和多少人?你們只看到問題的結果,卻沒看到處理問題的經過。這類問題態度多了,我們是用多少個青春和汗水才換了的維修經驗,不要隨口說不是一下就找到問題了,怎麼還要錢哇。師傅也是人,也要養家餬口,師傅的經驗不是與生俱來的的。所以說維修“宰客”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如果你真正的看到技術工人背後的付出,你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如果你也是技術工種的話,可以換位思考,假如讓你們直面客戶會是怎麼樣一個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抗拒去幼兒園還要繼續送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