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七年十月十二日的《北京日報》醒目地登載著這樣一則報導: “本市城區就要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目前,西城區和西單區已經全面實行 了這一辦法,崇文區已經進行垃圾分類的試點,就要在全區推行。前門區、東四區在本 月進行試點,在本月內或明年初在全區推廣。各區在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辦法或進行試點 的時候,都注意了宣傳教育工作。他們利用組織展覽會、參觀、給街道積極分子講課、 印發宣傳提綱和開群眾片會等辦法,向群眾深入地講清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的好處。 由於群眾認識到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對工農業建設和改善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事情,都 積極支援。在實行垃圾分類的辦法之後,群眾創造了許多管理垃圾站的辦法。……西單 區北鬧市口有一個居民叫朱玉山,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對推行垃圾收集工作很熱心。從 五月間開始這項工作已來,他每天晚上都在群眾抬出垃圾箱的時候,逐箱看,發現誰家 沒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講解。 透過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很多地區消除了亂往地上倒垃圾的現象。根據調查, 在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地區裡,絕大部分居民都能按要求倒垃圾。西四區百分之九十九 的住戶能經常保持把垃圾分清。” 這篇《北京日報》還介紹說,當時的垃圾被分成三類,一、破布頭、爛銅鐵、玻璃和 書報全部回收再生;二、煤渣、破碗盆用來制磚鋪路;三、菜根菜葉、雞腸魚肚、蛋殼 雞毛及落葉-雜草漚成了成本低、肥效高的好肥料。垃圾分類收集後大大減少了蠅蛆的孽 生條件,改善了環境衛生。 七十年代中期,受到垃圾問題困擾的西方國家人士在中國的發現了垃圾分類回收、變 廢為寶的辦法,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成功地解決了垃圾問題 的國家。此後西方國家先後制定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法規,但他們不簡單照搬北京 的做法,運用市場規律,把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工作變成“垃圾產業”了, 從此他們的垃圾量開始逐年減少,有的國家甚至開始把過去填埋的垃圾挖起來回收處理 。飛速發展“垃圾產業”帶來了垃圾科學的發展,歐洲為此產生了一門專門的學問—— “垃圾經濟學”。 不久,日本人也豐起了“垃圾產業”,目前世界著明的早稻田大學也開設有“垃圾經 濟學”這個專業。(北京環衛局的高階工程師王維平先生為此放棄朝陽的醫生職業到早稻 田大學供讀“垃圾經濟學”專業碩士,成為中國等一位垃圾經濟學專家。) 可惜的是,改革開放後,正當西方國家的人們開始淘汰那一種一用即棄的生活消費方式 ,學習華人的節約、回收和再利用廢物的時候,我們卻放棄了自己也好傳統,大量使 用一次性用品;丟掉了垃圾分類回收的習慣。 1996年8月,垃圾分類回收隨著訪問學者——廖曉義女士從美國帶回了中國,在廖女士 領導的民間環保組織(NGO)倡導下,全國婦聯辦公樓、北京西城區大乘巷家委會及如“山 諾會”等大學環保社團和中小學等開始了自發性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但工作開展的相 當困難,曾發生這樣一個感人的例子:某小學一位80多的退休女老師在學校自發搞起了 垃圾分類回收,但回收到塑膠包裝無人要,便向學校要了一間平房堆放,正好不容易堆 得滿滿一房的時候,學校換了校長,新校長要老大娘把廢塑膠搬走,否則將扔到垃圾站 去。可憐的老大娘在無助情況下,只得向電臺求救。電臺播出該訊息後,一家用塑膠煉 成汽油的廠家才幫老大娘把塑膠拉走了。但事情並沒有結束,老大娘的經歷不是極個別 的,參加垃圾分類的單位的遇到她那樣的難題,只是無老大娘那樣執著而已。之後人們 紛紛開始思考和談論:剛老百姓自發搞垃圾分類回收夠不夠;回收的東西無人要怎麼辦 ;中國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該如進行?過去那一套還行不行?其中政府、公眾和企業應 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呢? 經多方的思考和討論後,大家得了一個共識:過去因物質匱乏的自發的廢品(垃圾)回收 已不適合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將是一個政府引導,公眾參與,企 業運作的產業和大系統。
九五七年十月十二日的《北京日報》醒目地登載著這樣一則報導: “本市城區就要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目前,西城區和西單區已經全面實行 了這一辦法,崇文區已經進行垃圾分類的試點,就要在全區推行。前門區、東四區在本 月進行試點,在本月內或明年初在全區推廣。各區在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辦法或進行試點 的時候,都注意了宣傳教育工作。他們利用組織展覽會、參觀、給街道積極分子講課、 印發宣傳提綱和開群眾片會等辦法,向群眾深入地講清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的好處。 由於群眾認識到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對工農業建設和改善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事情,都 積極支援。在實行垃圾分類的辦法之後,群眾創造了許多管理垃圾站的辦法。……西單 區北鬧市口有一個居民叫朱玉山,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對推行垃圾收集工作很熱心。從 五月間開始這項工作已來,他每天晚上都在群眾抬出垃圾箱的時候,逐箱看,發現誰家 沒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講解。 透過推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很多地區消除了亂往地上倒垃圾的現象。根據調查, 在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地區裡,絕大部分居民都能按要求倒垃圾。西四區百分之九十九 的住戶能經常保持把垃圾分清。” 這篇《北京日報》還介紹說,當時的垃圾被分成三類,一、破布頭、爛銅鐵、玻璃和 書報全部回收再生;二、煤渣、破碗盆用來制磚鋪路;三、菜根菜葉、雞腸魚肚、蛋殼 雞毛及落葉-雜草漚成了成本低、肥效高的好肥料。垃圾分類收集後大大減少了蠅蛆的孽 生條件,改善了環境衛生。 七十年代中期,受到垃圾問題困擾的西方國家人士在中國的發現了垃圾分類回收、變 廢為寶的辦法,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成功地解決了垃圾問題 的國家。此後西方國家先後制定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回收的法規,但他們不簡單照搬北京 的做法,運用市場規律,把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工作變成“垃圾產業”了, 從此他們的垃圾量開始逐年減少,有的國家甚至開始把過去填埋的垃圾挖起來回收處理 。飛速發展“垃圾產業”帶來了垃圾科學的發展,歐洲為此產生了一門專門的學問—— “垃圾經濟學”。 不久,日本人也豐起了“垃圾產業”,目前世界著明的早稻田大學也開設有“垃圾經 濟學”這個專業。(北京環衛局的高階工程師王維平先生為此放棄朝陽的醫生職業到早稻 田大學供讀“垃圾經濟學”專業碩士,成為中國等一位垃圾經濟學專家。) 可惜的是,改革開放後,正當西方國家的人們開始淘汰那一種一用即棄的生活消費方式 ,學習華人的節約、回收和再利用廢物的時候,我們卻放棄了自己也好傳統,大量使 用一次性用品;丟掉了垃圾分類回收的習慣。 1996年8月,垃圾分類回收隨著訪問學者——廖曉義女士從美國帶回了中國,在廖女士 領導的民間環保組織(NGO)倡導下,全國婦聯辦公樓、北京西城區大乘巷家委會及如“山 諾會”等大學環保社團和中小學等開始了自發性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但工作開展的相 當困難,曾發生這樣一個感人的例子:某小學一位80多的退休女老師在學校自發搞起了 垃圾分類回收,但回收到塑膠包裝無人要,便向學校要了一間平房堆放,正好不容易堆 得滿滿一房的時候,學校換了校長,新校長要老大娘把廢塑膠搬走,否則將扔到垃圾站 去。可憐的老大娘在無助情況下,只得向電臺求救。電臺播出該訊息後,一家用塑膠煉 成汽油的廠家才幫老大娘把塑膠拉走了。但事情並沒有結束,老大娘的經歷不是極個別 的,參加垃圾分類的單位的遇到她那樣的難題,只是無老大娘那樣執著而已。之後人們 紛紛開始思考和談論:剛老百姓自發搞垃圾分類回收夠不夠;回收的東西無人要怎麼辦 ;中國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該如進行?過去那一套還行不行?其中政府、公眾和企業應 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呢? 經多方的思考和討論後,大家得了一個共識:過去因物質匱乏的自發的廢品(垃圾)回收 已不適合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將是一個政府引導,公眾參與,企 業運作的產業和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