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志成蟲
-
2 # 北門猿
一、司馬遷是怎麼知道《垓下歌》的,他沒說,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了。
二、理論上講,《垓下歌》是有可能流傳下來的。因為當時在現場的,並不止一個人。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左右皆泣”,就是說當時還有項羽的賬下親兵護衛在場。這些人是否都戰死了呢?不知道。
《項羽本紀》中,記述了項羽最後一戰的情形。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那麼,項羽賬下的“左右”,可能有三種下場。
1.戰死。
2.走散。所謂“能屬者百餘人”,項羽突圍,想必是一路急行軍狂奔,這中間難免有掉隊的。這些掉隊的楚兵,可能被漢軍捕殺,也可能散落在民間,逃過一劫。畢竟漢軍的第一波追兵只有五千人,肯定是以追擊項羽為主,不可能仔細打掃戰場。
3.被俘虜。《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項籍敗垓下去也,(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可見楚軍中不乏被俘虜的人。
總而言之,當晚見證過現場的人,確實有存活下來的可能性。那麼這段事在民間口口流傳,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理論上,也不能排除這件事有“藝術加工”的成分。
三、司馬遷年輕時候曾經到全國各地遊歷。他寫史記的一部分材料,就來自“採風”,來自於對民間的口頭史料。比如《淮陰侯列傳》: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比如《刺客列傳》: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司馬遷也確實去過江南。《太史公自序》:
二十而南遊江、淮。因此,有可能這個故事是他遊歷到南方時,聽當地人說的。——當然這只是推斷。
垓下之圍,西楚霸王項羽的劣勢暴露無遺,本來項羽和劉邦隔著滎陽的鴻溝對峙不下,達成了以鴻溝為界裂土分天下的協議,鴻溝以東歸項羽,鴻溝以西歸劉邦。達成協議後項羽率兵東歸。張良陳平建議劉邦,眼下項羽糧草不足,士兵疲乏士氣不高,應該趁此機會滅項羽奪天下。垓下之圍,韓信彭越英布圍攻項羽,項羽寡不敵眾,部下士兵軍心士氣低落,等到“四面楚歌”一起,厭戰思鄉對前途茫然計程車兵開始紛紛離開,項羽唱《垓下歌》的時候肯定不是一個人獨自低聲吟唱,以項羽的大嗓門兒,唱《垓下歌》時肯定有不少部下聽到了,而且項羽的死忠們還有落淚的。項羽的結局是自刎於烏江岸邊,全軍覆沒,但部下不是全部戰死或者被劉邦的漢軍給殺光了,當逃兵的和厭戰投降的人多的很,在這些人當中,難道就沒有人聽到過《垓下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