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研究宇宙只需要在地面上接收宇宙訊號就行,不必“飛”出地球,而地球引力如此大,要克服引力將人送到月球,火箭必須有足夠的動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不容易。

    人類目前的火箭簡單說還是“燒火”,火可以形成高溫環境使氣體擴張,極速的擴張就可以形成推力。但是要達到發射幾百噸幾千噸火箭的程度,對燃料的消耗是很恐怖的,幾分鐘就燒掉幾百噸的燃料。而形成的高溫和火箭快速飛行和大氣的摩擦,對推進器材料、火箭表面塗料、火箭外形都有較高要求,為了使燃料有效的燃燒,又得設計複雜高效的控制系統。所以火箭是材料學、電子工程、動力、控制等多學科技術的綜合體。

    歸根結底還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只有強悍的火箭才能突破地球的引力,才能在引力的撕扯下達到第一、第二宇宙速度。至今可以製造大型火箭的,都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東亞的中國日本,南亞的印度,北美的美國,歐洲各國,具備生產製造火箭的所需技術,專案籌備和將各種技術綜合在一起的能力也相當強悍。為了更高效地發射火箭探測器,科學家也設想在月球、火星等引力更小的天體上建設基地。

    而雖然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卻不能完全阻擋宇宙訊號,人類只要想辦法在地球上接收這些訊號就瞭解宇宙了,不需要將望遠鏡送入太空。但隨著人類航天的發展,人類也不滿足在地球上觀測,或者說地面觀測已經滿足不了現階段的探測,因此想要充分地利用太空無大氣無磁場無燈光汙染的影響等特點,發射各種空間探測器。

  • 2 # 科學一小時

    人類探索宇宙的途徑

    1、實際觀測:望遠鏡觀測、宇宙飛船、人造衛星、光譜分析、宇宙射線分析等等

    2、理論推導:如建立恆星演化理論、雙星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著名的神秘天體“黑洞”就是透過理論推匯出來的。科學家們用物理、數學等各方面知識在宇宙觀測基礎上建立理論,並服務於觀測,比如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都是透過理論發現其可能存在,並預測其軌道而發現的。

    3、實驗:著名的粒子對撞機就是為了研究宇宙學和高能物理學而建的試驗設施,據說大型的粒子對撞機可以模擬宇宙大爆炸剛發生萬分之一秒前的情景。

    這些對於宇宙的探索也都是在表面上。登入月球需要克服許多的難題!

    截止2018年10月,人類一共登月6次,分別為

    1、阿波羅11號 美國 1969/7/20 載人登月 宇航員第一次登月。

    2、阿波羅12號 美國 1969/11/19 載人登月 第一次精確定點著陸。

    3、阿波羅14號 美國 1971/2/5 載人登月 攜帶有用於取樣的“月球人力車“。

    4、阿波羅15號 美國 1971/7/30 載人登月 攜帶有第一輛載人月面車。

    5、阿波羅16號 美國 1972/4/21 載人登月 探索了中部高原。

    6、阿波羅17號 美國 1972/12/11 載人登月 在月球上停留最長時間(75小時)。

    以後再也沒有國家登月,當時的前蘇聯也放棄了。

    首先,資金投入的問題。登月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而且在短的時間內是沒有任何時間的回報的。而且維護也需要大量的資金。

    其次,科技要求高。將人送往月球表面不是像僅僅發射一個探測器或者衛星一樣的簡單。裡面有許多需要克服的科技難題,目前大部分國家仍然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接著,宇航員的安全問題。在美國阿波羅計劃中也有過幾次嚴重的危機,包括阿波羅1號測試時的大火造成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的死亡;阿波羅13號的氧氣罐爆炸以及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返回大氣層時排放的有毒氣體都幾乎使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喪命。每一位宇航員都是每個國家的財富,而且越來越多民間聲音的反對。

  • 3 # 風輕雲淡有情天

    那是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的問題,打個比方:我看見了河裡有好多魚,但你手中沒有魚網,只能盡最大努力先捉一條是一條,至於以後,從不會編織魚網到編織大魚網,慢慢進步吧。

    人類從古代的肉眼觀測星空到現在藉助高科技望遠鏡,對宇宙的認識進步深化,從月亮到太陽系,到銀河系到星系團直到現在所謂發現了宇宙牆,是越看越遠,越看越覺得自己渺小。就如一個人先發現門前的小河有魚,接著發現連通著小河的大河有更多的魚,連著大河的大江更是有新奇的更多的魚,直到跑到海邊,望著一望無際的海洋興嘆一般,你無法再靠手中的一個網兒,去捕獲海詳中的鯨魚。

    在浩瀚無際的宇宙面前,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就如那個只有一個網兜的原始人,只能在門前的池塘裡抓點小魚,雖然看見了大河大江甚至海洋,但沒辦法去獲取更大的魚。能夠上月亮已經氣喘吁吁了。

  • 4 # 深圳浪奇

    既然說我們對宇宙只是有一點的瞭解,而已,那麼,就像人學走路一樣必須一步一步的學一步一步地走,絕不能一下子跑起來一樣,所以,登月有困難是正常的,這就是技術還沒成熟的道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年後還會有農民嗎?糧食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