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鄉的春夏秋冬

    很多有錢人羨慕農民,說農民可以外出打工,還能在家裡種地,有錢花又不會捱餓。人們也常說“家裡有糧,心裡不慌”,事實上,不少農民至今仍然還不很富裕,雖然吃喝不愁,但是手中還是很缺錢的,農民有地,但是種地的收入並不高,種地的辛苦也不是平常人能扛住的。

    如今的農村老人,對種地還懷有很深的感情,感覺農民不種地就不是農民了。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很多年輕人現在都把種地當成了副業,甚至有些人嫌麻煩還不掙錢直接就不種地了。

    從農民的角度來說,單純依靠種糧食現在很難維持日常開支了,種糧食不僅掙不了多少錢,碰上天災有時還會倒貼錢。儘管如此,大多數農民還是捨不得土地,每年都會自覺地播種收穫,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去。

    有些人會感覺有點不可思議,為什麼不掙錢還要耗著時間去種地呢,難道傻嗎?仔細想一下,如果真的沒有農民種地了,那麼五年以後先扛不住的人會是誰呢?

    雖然不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多了,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五年左右沒有農民種地,後果會如何呢?那剛開始農民肯定是不會發愁,家裡存的糧食都夠全家人吃一年,還有些糧食較多的農民,吃個兩三年也沒問題。這只是假設,如果農民用糧食售賣或者是交換的話,恐怕就不夠吃飯了。

    不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畢竟農民的日常生活也是需要跟外界接軌的,有市場就會有需求,如果糧食數量在逐漸減少,那麼肯定就會有一些手裡無糧的人來購買。比如眼下的現狀就是如此,很多人的錢都放在城市裡,如果有人出高價購買的話,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會有人把糧食高價賣出去的。這樣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糧食價格一直漲,另一種就是錢到農民手裡後,會購買其他東西再花出去,其他生活物資價格就會水漲船高,農民的錢很快會花光。

    所以如果以後真的沒有農民種糧食的話,那麼剛開始肯定不會為了糧食犯愁的,不過生活上面會犯難倒是肯定的了,而且這個難有可能比目前所面對的經濟壓力還要大出很多,所以說真要有人問:五年沒有農民種地,誰先扛不住?那麼答案很明顯,就是農民!

    還好最近幾年的時間裡面,國家一直在對農民實行各種補貼政策,等到確權完畢以後,農民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是一個香餑餑似的工作職位。

  • 2 # 雷雷76038196

    一直會有農民存在的,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需求量是相當大的,只是不同的時代,所賦予農民的意義不同。七八十年代,農民所承載的是在大家一起的辛勤付出,然後按勞分配。而八九十年代,農民則是自助耕種,自給自足。而現在,趨於大規模承包制,機械化操作更為平凡。自從三黃五帝到如今,中國五千年的文明,農民一直存在,只是每個時代會賦予他自身不同的含義。

  • 3 # 讓高產更簡單

    國家對農業越來越重視,以後國家會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透過土地流轉,承包,成立大型農場,利用新技術,讓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 4 # 洛水清風

    這個問題帶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應該點一個大大的贊。這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如今很多村莊,除了留守兒童和年邁的老人,很難找到一個年輕人的身影。她們都到城市打工了,因為僅靠村裡的土地難以實現他們發家致富的夢想,有的甚至這一去,就沒有再回到農村的打算。畢竟,在城裡混的在不盡人意,也比在老家守著一畝三分地強了許多。

    因此,在農村出現一個怪現象。曾經被農民視為命根子土地,出現大面積撂荒。一方面是留守老人顧不過來,另一方面,年輕人對種地沒有一點興趣 ,在他們看來辛辛苦苦種一年地,還不如到到外面輕輕鬆鬆打工幾個月划得來。究其原因,是低糧價讓年輕農民感到種地無利可圖,若是遇上天災人禍,連化肥、種子錢都得搭進去。試想想,那些會種地的老人會一天天變老,一旦他們到了幹不動的那一天,這地誰來種呢!

    國家也瞭解到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始提倡規模化種植,讓土地向種糧大戶流轉,向合作社流轉。但在流轉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現象,流轉的土地用被作它途,膽小的蓋房子搞農家樂,膽大的在流轉的土地上建廠搞開發。如此糧食安全如何確保!希望當地政府在管好土地流轉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讓農民感到種地有希望,心甘情願的去種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尉天池的書法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