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則天后武曌稱帝,改國號周,改元天授。周天授三年(蒙世宗十九年,692年),改元如意,又改元長壽。周長壽三年(蒙世宗二十一年,694年),改元延載。次年,改元證聖,又改元天冊萬歲。周天冊萬歲二年(蒙世宗二十三年,696年),改元萬歲登封元年,又改元萬歲通天。周萬歲通天二年(蒙世宗二十四年,697年),改元神功。次年,改元聖歷。周聖歷三年(蒙世宗二十七年,700年),改元久視。次年,改元大足,又改元長安。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705年),則天后武曌退位。中宗李顯復辟,復國號唐。 據此,則天后武曌在位期間共使用14個年號。唐嗣聖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中宗李顯被廢,睿宗李旦即位,改元文明,又改元光宅。次年,改元垂拱。唐垂拱四年(蒙世宗十五年,688),以明年為永昌元年。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睿宗李旦退位。因此,光宅、垂拱、永昌、載初等並非則天后武曌年號。 漢景帝后元三年(南越武王六十七年,前141年),武帝劉徹即位,以明年為建元元年。漢建元六年(南越文王二年,前135年),以明年為元光元年。漢元光六年(南越明王五年,前129年),以明年為元朔元年。漢元朔六年(南越明王十一年,前123年),以明年為元狩元年。漢元狩六年(南越明王十七年,前117年),以明年為元鼎元年。漢元鼎六年(南越術陽侯元年,前111年),以明年為元封元年。漢元封六年(前105年),以明年為太初元年。漢太初四年(前101年),以明年為天漢元年。漢天漢四年(前97年),以明年為太始元年。漢太始四年(前93年),以明年為延和(一作徵和)元年。漢延和(徵和)四年(前89年),以明年為後元元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8年),武帝劉徹薨。 據此,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共使用11個年號。其中,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為追溯使用的年號,後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年號。 因此,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是則天后武曌
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則天后武曌稱帝,改國號周,改元天授。周天授三年(蒙世宗十九年,692年),改元如意,又改元長壽。周長壽三年(蒙世宗二十一年,694年),改元延載。次年,改元證聖,又改元天冊萬歲。周天冊萬歲二年(蒙世宗二十三年,696年),改元萬歲登封元年,又改元萬歲通天。周萬歲通天二年(蒙世宗二十四年,697年),改元神功。次年,改元聖歷。周聖歷三年(蒙世宗二十七年,700年),改元久視。次年,改元大足,又改元長安。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705年),則天后武曌退位。中宗李顯復辟,復國號唐。 據此,則天后武曌在位期間共使用14個年號。唐嗣聖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中宗李顯被廢,睿宗李旦即位,改元文明,又改元光宅。次年,改元垂拱。唐垂拱四年(蒙世宗十五年,688),以明年為永昌元年。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睿宗李旦退位。因此,光宅、垂拱、永昌、載初等並非則天后武曌年號。 漢景帝后元三年(南越武王六十七年,前141年),武帝劉徹即位,以明年為建元元年。漢建元六年(南越文王二年,前135年),以明年為元光元年。漢元光六年(南越明王五年,前129年),以明年為元朔元年。漢元朔六年(南越明王十一年,前123年),以明年為元狩元年。漢元狩六年(南越明王十七年,前117年),以明年為元鼎元年。漢元鼎六年(南越術陽侯元年,前111年),以明年為元封元年。漢元封六年(前105年),以明年為太初元年。漢太初四年(前101年),以明年為天漢元年。漢天漢四年(前97年),以明年為太始元年。漢太始四年(前93年),以明年為延和(一作徵和)元年。漢延和(徵和)四年(前89年),以明年為後元元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8年),武帝劉徹薨。 據此,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共使用11個年號。其中,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為追溯使用的年號,後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年號。 因此,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是則天后武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