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答,有用肯定是有用的,正如《中國產凌凌漆》中那句經典臺詞“哪怕是一張廁紙都有它的用處”,民兵在古代戰場上還是可以發揮一定作用的,但很多時候是湊人頭當炮灰。不過需要說明一點,受過訓練的民兵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一旦也不遜色正規軍。但臨時徵召的就很弱雞了,臨時徵召的很多時候不能算民兵,而是壯丁。真正的民兵類似於團練,不但配備單兵裝備,而且受過嚴格訓練。
筆者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在農村老家就保留有民兵組織,民兵很多是退役軍人,就算不是退役軍人,起碼也是壯年。每年會在農閒的時間,加以訓練,其能力不俗。但是很快,民兵組織就取消了,因此筆者只看到一個末尾。
古代徵召民兵,很多時候作為協作單位,而不是戰鬥單位。他們負責後勤工作,比如運糧、築城、開渠、鑿山、燒火做飯,總是是工兵和後勤兵的結合體,幾乎什麼活都幹。但如果戰事吃緊,這些人也需要上戰場殺敵,雖然在此之前往往會讓其受一些簡單訓練,但是上陣殺敵這種事情若沒有一個過渡期,是很難做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初次上戰場的人會直接嚇尿。
經過一兩次陣仗之後,活下來民兵就已經是一個戰場老油子,這個時候雖然不在戰鬥體系內,但是跟老兵沒啥區別。在近代的一些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鄉勇、民兵、團練的記載,這些人由青壯年組成,負責防衛鄉里的工作,在近代的聽天國起義以及大小捻子(捻軍)等武裝組織作亂的時候,這些鄉勇、民兵的職責就是抗擊他們。這些民兵不但作戰勇敢,而且敢打敢拼,因為他們保護的除了設施之外,還有自己的家人,不拼命家人就會受連累。
曾國藩和袁世凱等近代人物增加大量招募過民兵、鄉勇入伍,這些人本身已經具備戰鬥力,稍作培訓,便成為一個合格的戰士。
而在日本侵華老兵東史郎所著作的《東史郎日記》中,也曾講到過民國時期的民兵組織,例如“紅槍隊”等,他描述這些民兵跟普通人沒有任何卻別,每天下地勞作,路過炮樓和軍事單位時還會跟日本人打招呼,表明上跟日本人很親善,但是他們會偷偷襲擊日本人,而且下手毫不留情。只要得手立馬逃之夭夭,令日本人很頭疼。但需要說明一點,他們是民兵,不是游擊隊。
另外在一些古典名著中,民兵的身影也無處不在。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以“莊”為單位的軍事力量,成員全部為民兵。例如“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等,莊指的就是大一些的村子,現在北方的農村地區依舊用“莊”這個詞。為了防禦土匪山賊,莊與莊之間達成聯防協議,一莊有難,三莊支援。這種防禦協作現在依舊被很多農村地區沿用。也就是為什麼宋江攻打祝家莊,另外兩個莊子要支援,因為三方有互保協議。
而莊子中的武裝力量就是民兵,全部都是本村本鄉有戰鬥能力的人員組成,平時這些人該種田種田,但是在農作之後,就要拿起武器負責警衛工作,每天輪流值班,以防有奸細偷偷進村。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作品中,村裡來了生人馬上會引起警覺。就在幾十年前,很多農村地區還有“圍子”,也就是簡易的防禦體系,用土坯和枯枝製作成簡易城牆,將這個村子圍起來,而後有民兵駐守巡邏,一旦發現有人侵犯,立馬鳴囉,群裡人迅速拿起武器前往響囉處聚集。不過後來農村改革,所有的“圍子”全拆了,80年代後期,民兵也逐漸變成新的一種存在形勢。
民兵之所以叫民兵,其實就是“民”與“兵”的結合體,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只要給予武器和訓練,一樣可以成為專業戰士。其實現在國外很多國家,雖然沒有了民兵之名,但是卻有民兵之實,他們幾乎人人會使用槍械,遇到緊急事件,瞬間就可以變成戰士。反觀我們最多可以用板磚和木棍,這跟原始人好像沒啥區別。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答,有用肯定是有用的,正如《中國產凌凌漆》中那句經典臺詞“哪怕是一張廁紙都有它的用處”,民兵在古代戰場上還是可以發揮一定作用的,但很多時候是湊人頭當炮灰。不過需要說明一點,受過訓練的民兵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一旦也不遜色正規軍。但臨時徵召的就很弱雞了,臨時徵召的很多時候不能算民兵,而是壯丁。真正的民兵類似於團練,不但配備單兵裝備,而且受過嚴格訓練。
筆者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在農村老家就保留有民兵組織,民兵很多是退役軍人,就算不是退役軍人,起碼也是壯年。每年會在農閒的時間,加以訓練,其能力不俗。但是很快,民兵組織就取消了,因此筆者只看到一個末尾。
古代徵召民兵,很多時候作為協作單位,而不是戰鬥單位。他們負責後勤工作,比如運糧、築城、開渠、鑿山、燒火做飯,總是是工兵和後勤兵的結合體,幾乎什麼活都幹。但如果戰事吃緊,這些人也需要上戰場殺敵,雖然在此之前往往會讓其受一些簡單訓練,但是上陣殺敵這種事情若沒有一個過渡期,是很難做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初次上戰場的人會直接嚇尿。
經過一兩次陣仗之後,活下來民兵就已經是一個戰場老油子,這個時候雖然不在戰鬥體系內,但是跟老兵沒啥區別。在近代的一些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鄉勇、民兵、團練的記載,這些人由青壯年組成,負責防衛鄉里的工作,在近代的聽天國起義以及大小捻子(捻軍)等武裝組織作亂的時候,這些鄉勇、民兵的職責就是抗擊他們。這些民兵不但作戰勇敢,而且敢打敢拼,因為他們保護的除了設施之外,還有自己的家人,不拼命家人就會受連累。
曾國藩和袁世凱等近代人物增加大量招募過民兵、鄉勇入伍,這些人本身已經具備戰鬥力,稍作培訓,便成為一個合格的戰士。
而在日本侵華老兵東史郎所著作的《東史郎日記》中,也曾講到過民國時期的民兵組織,例如“紅槍隊”等,他描述這些民兵跟普通人沒有任何卻別,每天下地勞作,路過炮樓和軍事單位時還會跟日本人打招呼,表明上跟日本人很親善,但是他們會偷偷襲擊日本人,而且下手毫不留情。只要得手立馬逃之夭夭,令日本人很頭疼。但需要說明一點,他們是民兵,不是游擊隊。
另外在一些古典名著中,民兵的身影也無處不在。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中以“莊”為單位的軍事力量,成員全部為民兵。例如“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等,莊指的就是大一些的村子,現在北方的農村地區依舊用“莊”這個詞。為了防禦土匪山賊,莊與莊之間達成聯防協議,一莊有難,三莊支援。這種防禦協作現在依舊被很多農村地區沿用。也就是為什麼宋江攻打祝家莊,另外兩個莊子要支援,因為三方有互保協議。
而莊子中的武裝力量就是民兵,全部都是本村本鄉有戰鬥能力的人員組成,平時這些人該種田種田,但是在農作之後,就要拿起武器負責警衛工作,每天輪流值班,以防有奸細偷偷進村。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作品中,村裡來了生人馬上會引起警覺。就在幾十年前,很多農村地區還有“圍子”,也就是簡易的防禦體系,用土坯和枯枝製作成簡易城牆,將這個村子圍起來,而後有民兵駐守巡邏,一旦發現有人侵犯,立馬鳴囉,群裡人迅速拿起武器前往響囉處聚集。不過後來農村改革,所有的“圍子”全拆了,80年代後期,民兵也逐漸變成新的一種存在形勢。
民兵之所以叫民兵,其實就是“民”與“兵”的結合體,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只要給予武器和訓練,一樣可以成為專業戰士。其實現在國外很多國家,雖然沒有了民兵之名,但是卻有民兵之實,他們幾乎人人會使用槍械,遇到緊急事件,瞬間就可以變成戰士。反觀我們最多可以用板磚和木棍,這跟原始人好像沒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