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61467960907
-
2 # 使用者8820673545313
據悉,清明誕生於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途中飢寒交迫時,隨臣介子推為了主公的身體,偷偷割下大腿上一塊肉,做了肉湯給公子重耳喝,被發現後,重耳聲淚涕下,發誓要報答介子推。於是,在數年過後,重耳終於成了晉文公,卻忘了昔日介子推的功勞,被提醒後才想起封賞,而介子推卻不慕名利,早已帶著老母親迴歸山村老林。
出於愧疚,晉文公親自前往深山老林,想封賞介子推,可惜根本找不到人,只因介子推是不求名利之人。為了逼介子推接受封賞,晉文公三面放火燒山,在唯一出口處等待介子推,誰知,大火過後,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受封,只留下兩行詩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大慟,遂將次日定為寒食節,以表祭奠。次日則取“清明”二字,定為清明節,以至於流傳到了今日,成了華人緬懷故人的節日。
由此可見,清明節對於後人意義重大,與其他節日不同,它的誕生帶著悲壯和肅穆的氣息。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