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黔說事

    中國古代的詩歌,歷經了《詩經》與《楚辭》之後,其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發展著。到了盛唐,律詩興起,詩歌就具有了嚴格的格律。這種詩歌,我們稱它為古典格律詩體。中國古典格律詩應包括唐代的近體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散曲。 關於詩的各類,問題是相當複雜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象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麼理論根據的。

  • 2 # 野駱駝9777

    孔子,老莊,老子,韓非子,周顒,沈約,陳子昂,的什麼理論入了律詩?

    深厚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滋養興旺,發達昌盛弘揚文化傳承,由上古至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步前行都是人民參加了基本創作然後經過國民同心來推動文化理論形成傳承傳播;身先士卒引領中華文明在正確道路上發展繁榮,中國文化領域被後世尊為聖賢,頂禮膜拜的文化至聖很多。其中【文聖五子】是典型代表;

    老子《道德經》,

    孔子《論語》,

    從古至今儒道思想理論直接影響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對詩歌,詩詞,劇本,文學鉅著,功名科考,國家體制,

    詩歌方面一直貫穿格律詩體。

    老子,孔子,荀子,莊子,韓非子。他們共同追求的文化素養精神是儒,道,禮,樂。

    表述為聖言,樂備,國風,雅頌。靈魂教義是【克己復禮;】

    主要作用是儒道先行,禮樂治國。

    用仁義教化人民百姓,主要精神訴求是不要戰爭,平安快樂的生活。

    下面主要說一說題主提到的【陳子昂】(661年至702年)武則天當政時紅人。做官至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秉性正直。上書敢於針對事實,主張息兵罷戰。和平養民。

    文學創作和主張在唐朝時期極有影響。《感遇詩38首》可以代表他實踐的成績。這些詩感懷身世,諷諫朝政,慷慨幽鬱。但是比起盛唐時,李杜大家有不及之處。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淚下。

    陳子昂,隨軍北伐契丹,當時雖然登上了幽州臺,滿目荒涼,心情無限盪滌感慨,有關憂民之心都在詩中表現了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車是買Q7,還是等Q8上市了買Q8?該怎麼選擇?